通过社区公益创投项目,磨盘山村发生了很大改变——
□本报记者 黄泽君 文/图
3月25日,晴。湛蓝的天空下,成都市金堂县云合镇磨盘山村村民们正在田坝上划着白色的“规划线”。“大家商量着,把闲置的田坝利用起来,一部分做绿化,一部分浇上水泥,做成晒坝晒粮食!”村民钟孝安说。
挺普通的事儿,却让村支书钟清武很受触动:自从搬进集中居住区,村民们一度无法适应“新生活”,光为了争抢地盘晒粮食,就频发争执,甚至动过手。
这样的尴尬曾出现在许多“新村”:因为村民不愿缴纳物业费,小区环境卫生很快“脏乱差”,告别“独门独院”,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磨盘山村的转变从去年夏天开始,通过成都首届社区公益创投项目,四川蜀光社区发展咨询服务中心来到了磨盘山村。是“服务”还是“扶助”,蜀光选了后者:通过“能力建设”的方式,让村民参与、学会管理自己的小区。
“新村”遇尴尬
蜀光的负责人杜玲还记得第一次来到磨盘山村的场景:垃圾随处可见,鸡狗在坝子里乱跑,土坝里杂草丛生……“搬家的时候都欢天喜地,但是没过多久,随地乱扔垃圾,饲养家禽等情况就出现了。”钟清武一度很头疼。“刚开始,都是村两委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去打扫卫生,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想找专门的保洁人员,可一提收物业清洁费,大家都不干。”
小区的环境卫生成了“老大难”问题。
对公共资源的争夺和占用,使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矛盾也越来越多。“什么事情都要来找两委,稍有不满意就会开始吵架。”钟清武说。
“去年6月,蜀光争取到了50万元的公益创投资金,选在磨盘山村开展项目,杜玲希望能在这儿探索出“新村”管理方法。
村民变观念
不过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理解“能力建设”的含义。甚至有村民以为,蜀光是带着钱来扶贫的。杜玲说,每次开会,都会有村民聚在门口问:“好久帮我把灯泡修了”“好久发苗子给我们?”“一次一次地讲解,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杜玲举例:村里的十多口蓄水池损坏已久,给大家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不便。“我们帮助他们召开村民大会,选举5人组成蓄水池管理小组。
蜀光的“激励”政策见了效:蓄水池管理小组成员刘代伟前前后后参加了蜀光的17次培训,从选材料到如何与施工队进行谈判。“自己买材料能省钱,跟装修一个道理,省下的钱还能为村里办事,划得来!”刘代伟说,50天后,全村19口蓄水池全部得到维修,只用了14万元。
村民们还选举了“社区管理小组”成员。“根据乡村的传统民俗,如果提高带头人的能力,能事半功倍。”杜玲说。“社区管理小组”的3个成员,通过召集村民开坝坝会,在春节这一关键时期,团结务工返乡的村民一起,达成了新的“社区规章”:每户每年缴纳100元物业费、不得占用公共资源搭棚养鸡、不得乱扔垃圾……
一条条新规,都出自村民们的讨论,一个个红指印摁在了大白纸上。村民们达成共识:在小区内招聘2名村民做保洁员,楼道的卫生则6户人家轮番负责。
村子的“新未来”
磨盘山村焕发了新的风貌:院坝干净整洁、不再有家禽的踪影,村民们搭过的棚子已经全部自行拆除,损毁的蓄水池满满的蓄上了水……
这样的状况能持续多久?“后期的监督是最重要的,我们正引导各个管理小组学会后期监督。”杜玲说。
村民们上了心。“再乱扔垃圾的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偶尔看到一两家还在搭棚子,大家都会说。”陈洪高觉得,现在村里“人人都是监督员”。
不仅如此,蜀光从50万的资金中,挤出15万作为创业资金,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金堂是劳务输出大县。走访中,杜玲发现,94户集中居住的农户里,只有不到30户有年青人在家。“其他的,留下的都是孩子和老人。”
春节期间,利用农民工的返乡高峰,蜀光在村子里多次宣传创业活动。“我们要求村民自行组成团队,并与他们共同讨论创业想法。”
刚开始,20多个村民都踊跃报名。经过多次的讲解和培训后,目前剩下5个团队。“等选出‘靠谱\’团队,我们再整合资源,对他们进行帮助。”杜玲介绍。
“如果能有成功的创业项目,村子不仅能富裕起来,说不定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乡亲愿意回来!”钟清武觉得,“创业”的实践可能更难一些,不过比起最初,他的期待更多了。
新闻推荐
单个项目补助规模原则不超50亩本报讯(记者张守帅)成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工业的财政补助标准明确了。记者4月7日获悉,成都市已对去年底公布的28条工业转型升级政策出台实施细则,备受关注的集体建设...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