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打工第一镇”转型之路
□本报记者 冉倩婷 文/图
3月16日,晴,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的气温骤然升高近20度,仿佛为即将开始的春耕做准备。“说起来,我已经快三十年没种过地了。”像平日一样在制衣厂车间巡查的王红琼,忽然有了一种回到20多年前的错觉——那时,她还只有16岁,第一次怯生生离家,远走陌生的沿海城市广东东莞。
在东莞市厚街镇的那所乡镇企业里加班加点赶工时,她一直给自己打气:“挣够了本钱,就可以回家自己开店当老板了!”
2007年,梦想照进现实,打工妹王红琼在家乡竹篙镇有了一个自己的制衣厂。截至目前,在曾被国内媒体称为“全国打工第一镇”的竹篙镇,和她一样返乡当上“企业老板”的外出务工者还有97个。
到2014年底,回到竹篙本镇实现创业和就业的外出务工者已有近3500人,这对于今时今日正在致力于实施“农民工回引工程”的竹篙镇来说,是一组积极的数字。
从精挑细选50人
到年轻人“集体出走”
2006年成南高速贯通之前,从竹篙镇到成都市区至少花费三个半小时,到金堂县城也要一个半小时。“即便放到现在,竹篙也是成都市‘中等偏远\’的乡镇之一。”竹篙镇副镇长肖岗说,“可以想见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人均耕地还不到1亩的山区小镇,农民收入来源是多么匮乏。”
1987年,为了解决当地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难题,竹篙镇政府领导赴沿海地区考察后,与东莞市厚街镇政府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率全省之先,第一次有组织地“选送”了50名农民,到东莞市厚街镇的乡镇企业打工。
王红琼就是首批入选者之一。1988年春节过后,这个芳龄二八的姑娘怀揣着外出挣钱的“大目标”,坐上了从成都开往东莞的火车。
“当时就是埋头苦干!”王红琼说,她在1988年的最高月薪拿到了270元。要知道,当时竹篙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月薪是80元左右,竹篙镇一家普通农户的年均收入不到100块。
1989年春节,竹篙镇首批50名农民工各自怀揣一年挣来的几千块钱返乡,引爆当地惊叹,竹篙人外出就业的大幕就此拉开,很快带动了周边的隆盛镇和土桥镇,并扩散至金堂县,甚至波及中江县、简阳市等地。
当年主管竹篙镇劳务输出的负责人龚斌说,“到1998年,竹篙镇光是由政府组织的外出务工总人数就累计达到3.8万人,接近当时全镇总人口的八成。”
竹篙镇由此被当时的国内媒体称为“全国打工第一镇”。
每年1个亿
难掩浓浓乡愁
在1998年前后,竹篙镇的外出务工者们每年汇回的资金总额达到了1个亿。
可回忆以前打工的日子,王红琼的目光掠向窗外的阳光,首先想起的却是东莞的炎热。“气候不适应,实在是太热了!”
更难适应的还有严苛的上班制度和不太宽容的外部环境。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做工,到晚上11点乃至12点多下班,其间除了吃饭,没有休息时间。
“老板强迫工人连续上班三天两夜这种事情,我们这些第一代农民工大概都遇到过吧。”王红琼说,二十多年前国家的劳动保障制度远不及现在完善,沿海地区“暂住证”办理也相当不易,“为了挣钱,只能硬撑着轮轴转。”
最重要的,是对家人的牵挂。“我的父母身体不好,没人照顾,每次一生病我就要坐火车或者长途汽车回家。”竹篙人孙维,是另一个回乡成功开办制鞋厂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外出打工的时间里,他的儿子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变得十分顽皮、成绩直线下滑,父子亲情的日渐淡薄更让他忧心忡忡。
“仔细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竹篙镇输出的第一代农民工回家的愿望最强烈。”做了竹篙镇二十余年劳务输出工作的龚斌说,第一批农民工心里几乎都有着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而且这批人又最早遭遇了“空巢”带来的家庭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撂荒地等现象突出,并‘蝴蝶效应\’般地引发各类社会问题。”
时机成熟
“农民工回引工程”启动
从“1个亿时期”起,一栋栋小楼房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土坯房、平房,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吃穿也变好了。
“但竹篙镇的整体变化也仅仅止步于表层并没有发生深层次的改变。”肖岗说,竹篙镇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产业依然局限于传统种植——还不算那些撂荒的田地。
而彼时,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正式实施,国内产业大转移开始萌动。竹篙镇意识到转型到了关键时期。“农民工回引工程”开始酝酿。
但当时,时机尚不成熟。“创业就业条件吸引力还不足。”肖岗说,从2000年开始,竹篙镇集成资金、政策,对城镇实施改造,利用春节等返乡高峰期召开“回乡创业座谈会”,了解收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想法和需求。
2006年,竹篙镇“农民工回引工程”相关措施正式出炉:启动实施回乡创业小镇建设,建设商贸市场、设置商用大棚摊位、打造商铺门面;启动实施回乡创业居住区建设;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开展培训,并组织“企业现场取经”系列活动;对回乡创办企业的农民工实行税收减免、租金补贴等政策,农民工可通过向政府申请担保贷款或在政府协调下贷款。
“回引”的重点对象,是外出的“五有”农民工——有一点技术、有一点资金、有一点营销渠道、有一点办厂能力,对农村还有感情。
2007年,在外的王红琼们,又开始被有组织地引导返乡。“竹篙镇自己的首批‘返乡潮\’,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国性‘返乡潮\’提早了一年,而且两者之间有着主动与被动的本质区别。”肖岗说。
华丽转身
回乡创业“结出”2.96个亿
在王红琼的制衣厂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将做好的成衣整齐地码放在墙边等待出货。到2014年,王红琼的成衣厂年产值已上千万,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
孙维的成都金堂天亚鞋厂于2010年创办,与王红琼的制衣厂相隔不远,年产值同样超过千万。
在“农民工回引工程”的引导下,截至2014年底,竹篙镇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者上千人,创办了各类实体1978家,其中私营企业98家,个体工商户1880余户,2014年的回乡创业总产值达到2.96亿元。
与2000年相比,竹篙镇201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400%,达5.03亿元,税收从当年的20余万增至361万元,增长了1705%。“我们统计了竹篙镇今年春节后外出务工人数,留下来的农民工有500多人,新出去的有300多人。近年来,返乡人数超过外出人数的差距逐年拉大。”龚斌说,这种趋势,正在无形中化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现在竹篙镇几乎看不见撂荒的田地。”
竹篙镇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率先转型,也在2009年获得了农业部“全国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的肯定;2012年,成都市经信委定点其为成都市的“回乡创业示范园区”。
目前,竹篙镇正在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准备以健全的配套设施促成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进入良性和规模化发展的轨道——这正符合王红琼、孙维等创业者们的当前所需。“我准备新引进的一条制鞋生产线有八十多米长,你看现在租的民房,最多二三十米长,差得远啊。”孙维朝制鞋车间比划着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守帅抓住对外开放“龙尾”变“龙头”机遇,区市县未来的增速不低于一季度,坚持“扭项目”、“跑项目”……在4月29日举行的全市经济工作分析会上,成都亮出攻坚举措。立足一季度“稳中趋...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