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金堂新闻 > 正文

种植智能化 农业谋升级

来源:成都日报 2015-10-14 22:55   https://www.yybnet.net/

高科技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依赖于智能化的技术。利用高科技技术,促进农业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成本下降都有积极意义。据记者了解,金堂县农民郑永友、当地土专家林培森共同研制出了食用菌工厂化集中制袋设备,不仅解决了传统设备卡壳的老问题,还大大节约了成本,一个月可装100万个菌袋,每天可节约人工10人。双流“村官”经多方考察调研,通过“无人机”对山药基地实施高空农业作业,并依赖农业物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带领莱邦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400亩紫山药,年产值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未来农业智能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农民发明新设备

每天干活顶10人

金堂食用菌实现工厂化集中制袋

昨日,记者从金堂县农发局获悉,该县清江镇新水碾村22组农民郑永友、当地土专家林培森共同研制出的食用菌工厂化集中制袋设备装袋获成功。当前正值食用菌生产季节,此举将大大节约人工装袋成本,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集中制袋。据悉,这一技术在西南地区尚属首创,下一步还将申报发明专利。

农民+土专家

攻克制作菌袋技术难关

来到位于金堂清江镇新水碾村22组的成都市金堂县永莉家庭农场,只见一台巨大的机器正在紧张工作,堆积如山的混合渣料被机械推车推入传输带后,自动进入分料器混合搅拌,搅拌完成的基料在各自的支出料口套袋并装上铲车,运往大棚内即可制种,偌大的生产现场仅需要5名包装工人!

郑永友是金堂县的食用菌种植大户,以往每年制作菌袋时都很头疼,因为菌袋原料以草料为主,而草料很难被打得一样长,长短不一的状态进入机具搅拌,特别容易造成机具卡壳,这个技术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造成了该产业前端生产环节的不顺畅。“菌袋的制作时间较集中,经常关键时候被卡得焦头烂额的,今年终于下决心自己和土专家一起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郑永友说,潜心钻研了几个月,这个解决卡壳问题的机器终于投入运转。

同时,通过技术改进,这套新设备每小时可装菌袋3500袋,一个月可装100万个菌袋。比起未改进的机具,在不卡壳的状态下5台同时开工,每小时总共装1700袋左右,效率提高了很多。

全县推广

一改菌袋生产传统模式

“金堂食用菌工厂化集中制袋设备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由机械代替人工装袋,可规模化量产,这既是创新也是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得知金堂农民研制出工厂化集中制袋设备,省食用菌首席专家彭卫红、省农科院土肥所专家谭伟博士非常兴奋。

金堂县是全国闻名的食用菌大县,常年食用菌年产量达39万吨,每年需要5亿袋以上的菌袋,由于以前只能采用人工制袋,因此制袋环节常常成为食用菌生产的“瓶颈”。“每年到食用菌栽培季节时,人工费给得高不说还不好找人。”据该县赵家镇翻山堰村菌农高光永介绍,他的家庭农场年出产食用菌45吨以上,每年需要60万袋以上的菌袋,而这台设备每小时可装菌袋3500袋,一个月可装100万个菌袋,每天可节约人工10人。“这个设备太好了,以后咱们直接向老郑买商品菌袋,既方便又大大节约成本!”

据金堂县农发局副局长王衍光介绍,目前金堂生产菌袋的模式基本上都是食用菌种植户自己买机具来生产菌袋,原料存放空间占地面积大,堆放时间长,草料这些东西很容易产生粉尘。因此,该县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以这种新设备为依托,全面推广集中制袋等生产设施化、机械化关键技术,让菌农们以后都选择“买菌袋”而不是“自制菌袋”。“此次农民和土专家研究出来的这个新东西,或许会改变金堂县菌袋生产的传统模式,并推动解决菌袋生产环节的环境问题。”他说。

傅利常 本报记者 陈泳 文/图

“无人机”空中巡视

物联网远程“种”山药

双流“村官”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呜,呜……”马达轰鸣。13日,当记者来到双流县黄水镇文武社区山药基地时,一台放飞的“无人机”正在基地上空盘旋,32岁的袁建强熟练地操作“无人机”,通过上面的摄像头观察基地的情况。

袁建强是黄水镇文武社区党总支委员,他操作着这架直径约1米的圆形6翼“无人机”,在山药基地上空或飞翔或盘旋或“立定”,闪转腾挪,通过近似平板电脑大小的监视器,操控者就能居高临下将“无人机”下方数百亩绿意盎然的田园景色尽收眼底。

“无人机”巡基地

400亩山药长势好

“这个航模是我和伙伴们一周前花费近万元制作完成的,今天第一次成功试飞。”手握遥控器,袁建强告诉记者,通过“无人机”对山药基地实施高空农业作业,效率太高了。

“这就是我现在的主业,你看这片紫山药长得好好……”指着眼前成片的山药基地,袁建强告诉记者,他种的紫色山药名为紫玉淮山,因为技术难、投入大,曾经在双流本地难得一见。然而从去年开始,他与文武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正成等“村官”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引进紫山药种植,仅一年的时间,他们带领的莱邦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400亩紫山药,年产值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今年我们的紫山药种植效果非常好,10月下旬就开始挖山药了,预计能带动全社区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据悉,目前袁建强及其伙伴们组装的“无人机”只能充当山药基地上空的“巡视员”“摄像师”,今后他们计划研发、拓展其他功能,使其能发挥浇水、喷施农药效应,成为本领强大的“植保神器”。

依靠科技“触网”

基地发展步入“快车道”

给紫山药搭完架子后,基地生产管理步入正轨,袁建强却仍然没有闲下来,他决定引进一个新东西。经过申报等多方努力,农业物联网“落户”紫山药基地。记者在其基地现场办公室看到了这套主要由4台电脑、16个小屏幕组成的一块大屏幕,以及分布于田间地头的数十个传感器、数据收集器等构成的农业物联网系统。

袁建强一一向记者进行演示:打开手机物联网APP,就可以连线400亩紫山药基地的各个角落,一块块紫山药园地的实时长势、周边环境及生产状况一目了然。“通过各个传感器采集上传的信息,种植户可随时掌握紫山药生长环境等信息,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能在第一时间通过远程操控调节滴灌、喷灌等设施,采取应对举措,确保紫山药生长处于最适宜的状态,从而实现对紫山药生长进行全程自动化、智能化远程监控。”

就这样,袁建强、李世洪等“村官”率领创业团队通过物联网等科技运用,人努力、天帮忙,如今他们地里的紫山药越长越好,全国各地的商家、种植大户、业主竞相前来洽谈订购、“加盟”等合作。

“一年来,我们已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等研发机构的专家和一些实力商家、种植大户、业主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区两委干部计划五年内发展5个1000亩基地,带动周边及县内外农户种植达到两万亩,让更多的人种植销售紫山药脱贫增收、发家致富。”袁建强告诉我们,接下来,他还将围绕紫山药产业建设气调库、加工厂、包装车间等配套设施,开发紫山药粉、紫山药饮料等,进行精深加工,带动以“黑色食品”为主题的养生餐饮、休闲观光农家乐等产业发展,进而争取将“香九邻”紫山药系列产品做成享誉全国的农业品牌。

许继刚 本报记者 陈方耀 文/图

新闻推荐

金堂县举行“创业天府·蓉漂茶叙会”

本报讯(记者陈泳)昨日下午,金堂县委大会议室里飘着淡淡茶香,金堂县“创业天府·蓉漂茶叙会”在这里举行,40多名“蓉漂”代表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县级相关部门和21个乡镇党委书记围坐在一起,共话创新创...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种植智能化 农业谋升级)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