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6个国际减灾日。昨日,市民政局召开通气会,通报成都市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推进情况。今年5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出台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后,已在6月建成了23个综合减灾标准化样本社区(村)。目前正在抓紧建设20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标识覆盖面积将达到900余平方公里,并惠及170万人。
综合减灾标准化有啥好处?
建标准化标识系统
提供统一的避灾疏散指引信息
今年5月8日成都在全国率先出台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市民政局救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运用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人会自发向自己知道的最近安全区域(避难场所)流动的基本规律,在社区(村)建设标准化的避灾标识系统。
通过综合集成社区减灾公共信息,规范社区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的设计、制作和设置,为居民提供统一、规范的避灾疏散和指引信息。“让大家知道安全的疏散线路和最近的避难场所、安全区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大家都能沿着标准化避灾标识系统,实现自发、有序、安全、快速撤离到安全场所。
该负责人表示,该项工程填补了国内社区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标准化领域的空白,将为全国社区居民科学、安全、有效避灾提供标准依据。
一旦自然灾害来临
按照疏散导向标识抵达安全区
以社区(村)为切入点,该项标准对综合减灾平面示意图标识系统、自然灾害疏散导向标识系统、自然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系统、综合减灾指挥标识系统等8类标识系统进行了规范。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社区(村)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避灾路线、避难场所等信息综合集成为社区(村)综合减灾信息示意图。“这是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灵魂和基础。”该负责人介绍,该示意图创新性地将每个社区(村)的自然灾害易发信息、主要道路信息、应急避难场所位置、逃生疏散路线等信息集成到同一张示意图中,为社区(村)综合减灾工作提供了详实地指引。
以这张图为蓝本,逐层将相关避灾信息细化到小区、楼栋单元、散居住户和避难场所内,建立了小区疏散线路图、单元疏散线路图、散居住户疏散线路图、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等。
一旦自然灾害来临,大家出了家门,按照单元出入口附近的疏散导向标识上箭头指示的方向前进;出了住宅小区,在社区道路沿途的交叉口也能看到疏散导向标识,继续沿着箭头指示方向前进。当距离应急避难场所500米时,疏散导向标志上会给出距离提示。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后,可根据箭头指示方向前往相应的功能区域。
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进展?
年底再增200个社区(村)
惠及170万人
该项标准发布后,在金堂县、彭州市、邛崃市、蒲江县、锦江区5个区(市)县的23个社区建设完成综合减灾标准化样本社区,涵盖了高山、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和城市封闭小区、场镇居住、农村开放式集中居住、散居等多种形态的社区。目前正在抓紧建设20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预计年底完成。在参与试点的200余个社区(村)中,标识覆盖面积达到900余平方公里,并惠及170万人。
此外,市民政局正在抓紧推进《成都市社区(村)综合减灾服务规范》《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规范》《社区(村)自然灾害基本生活救助服务规范》3个减灾救灾工作领域的地方标准,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年底将会发布。“3项标准制定完成后,将在社区(村)实现自然灾害的灾前、灾中、灾后一体化管理的系列标准。”
本报记者 华露艳
国际减灾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新闻推荐
不卖柴米油盐 文化产品和服务“摆起卖”全国首家“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开张啦!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进“超市”了,还不快来尝尝鲜!昨日,成都市首届“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在市文化馆正式“开张”。该“超市”向市民开放,文化产品、文化项目像在超市一样“摆起卖”,市民看到喜欢的就可以...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