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金堂新闻 > 正文

人民城市人民管 管好城市为人民

来源:成都日报 2015-11-24 22:07   https://www.yybnet.net/

引言

从“为城市管理人民”到“为人民管理城市”再到“人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成都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打造城市管理“软环境”。目前,成都正在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一座城市的活力正日益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正悄然得以提升。

创新 工作一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打造城市管理“软环境”

居民为辖区环卫打分,一条街的商铺共同制定一条“公约”……这是今年成都城市管理基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城市管理“软环境”的缩影。随着成都城市管理转型升级迈向纵深,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工作,从中心城区到郊区(市)县,成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因地制宜的探索,寻找突破口。

水井坊辖区>>>

“一街一公约”

商家、居民的事自己说了算

曾经,一个老城管面对孩子“干什么工作”疑问的回答时,很无奈地回答,“撵摊摊儿”。虽然这是事实,但却折射出城市管理工作的难题:商家、居民对城管工作的不支持、不配合;各人自扫门前雪,脏乱差现象时而反复,城市管理者疲于奔命,却往往治标不治本,管理“死角”较多。

为破解城市管理的难题,水井坊辖区的各条街道和院落制定了不少自治公约,形成城市管理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把商家和居民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在水井坊辖区,城市管理工作正进入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状态。

社会组织搭平台

公约都是“吵”出来的

水井坊辖区作为居住区和商业区的混合社区,城市管理难度较大。对此,水井坊相关负责人积极思考“城市究竟是谁的?”毋庸置疑,人民的。“那让他们自己管,可好?”一个大胆的想法跳了出来。然而,当真正要把“管”的权力下放给辖区居民时,他们却犹疑了,“平台怎么搭建?”

而此时,扎根社区多年的“爱有戏”社会组织,也正关注着商铺出摊占道,院落脏乱差等城市管理难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水井坊街道办决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组织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居民自治和共治。

针对较场坝中街楼宇白领、辖区居民中午就餐难的问题,制定了餐饮限时限区域室外经营公约;针对院内宠物粪便的处理问题,金泉街50号制定的公约内容包括:“宠物粪便必须由宠物主人及时清理”的环保约定。在水井坊辖区,几乎是“一街一公约”“一院一公约”。

“公约的制定,都是大家‘吵\’出来的。社会组织的社工们先搜集居民意见,然后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讨论。”“爱有戏”社会组织相关负责人说,把平台搭建起来,引导他们充分讨论。“讨论的过程,一定是博弈和妥协的过程。讨论一开始,我们制定规则,即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这样就能讨论出‘结果\’,避免大家不欢而散。”比如说,对于居民与餐馆之间的矛盾,大家愿意赋予商家“限时限区域室外营业”的权利,但商家就有责任管理比如卫生、车辆停放等方面,大家都来个“约法三章”。

“意见不一致时,‘吵\’起来也没关系。”街办相关负责人说,一个社区因为养狗问题,在制定公约时两方争执了很多次,最终在互相都有所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只有经过争吵的公约,大家才会认真对待,认真执行。”

公约形成 大家自觉遵守

商家、居民均满意

针对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道路,在上学、放学时堵得水泄不通的情况,水井坊街道充分调动学校、道路周边停车场、公安、交警、社区等多个单位和部门,坐到一起开诚布公地摆“意愿”,谈“责任”,订“公约”:学校将家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规范作为学生德育考核的标准,让孩子跟父母谈交通安全;学校周边的停车场答应为接送学生机动车提供低价的停车位;派出所民警保障学生从学校到停车场这段道路间的安全。公约形成后,家长们都自觉将车停到了附近停车场,学校门口秩序井然。“有一次,我图方便想在门口停车接孩子,结果他一挥手,说请爸爸把车停到停车场,不然就不上车。”一位家长曾被孩子说得脸红过。

在诸多公约都有成效后,就要向“老大难”开刀了:一到中午,水井坊辖区的白领们蜂拥而出就餐,餐馆出摊占道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治。街道办把居民和餐馆老板坐到一起讨论,居民同意中午时段(11:30-14:00)餐馆内已经没有位置的餐馆,室外经营,但必须遵守一系列条件。一段时间下来,既解决了周边上班族吃饭的问题,也增加了餐馆的收入,市容秩序和卫生状况也都有较大好转。

“自己制定的公约,自己当然得遵守啊。”金泉街48号的赵阿姨告诉记者。她说自从公约出台后,她几乎没在夜里再听到过汽车鸣笛。“有时候有客人来,会在院里按喇叭,我们都会上去劝。”

“原来,城管的工作就是一帮人管所有人,市民总认为我们管到他们,无形中就站在了对立面。现在有公约的约束,居民自觉了,还会帮着我们做工作。看到有人乱停乱放,就有居民上去劝。”水井坊街办有关负责人说起这种转变,笑容禁不住浮上脸面。

对于“公约”无法解决的问题,街道办还设立了司法援助专项资金5万元,实施城市管理的“法治”。然而,让街道办工作人员意外的是,这笔专项资金却常常“无人问津”。“毕竟时间和人力成本高,又是门里门外的邻居,每天都要见面,很多矛盾自然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黄忠辖区>>>

从居民中选出“银发委员会”

环境卫生怎么样 他们来打分

“爸,咱们黄忠片区,环境越来越好了。”今年7月,黄忠辖区居民曹中宴的女儿从深圳回成都度假,感到老家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不得不说,这其中有黄忠街道的“银发委员会”的功劳。“银发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开始,就为辖区的环卫公司打分。自此,黄忠辖区的环卫作业考核实行了“三方”共检的考核制度——区城管园林局40%、黄忠街道办事处30%、公民议事会30%。

“放权”给居民

“大管家”们要管7大类

一年前,黄忠辖区的居民对周边环境卫生投诉较多。既聘请了专业环卫公司打扫,又有街道工作人员的不定期检查,但黄忠街道负责人不明白:“为啥居民就是对环境卫生不满意?”

影响群众对街道满意度的“小事”还有很多:小区流浪猫狗多了,找谁?院子里公共椅子坏了,找谁?“我们是真想为市民做些事情,但有时往往出了力,市民还不买账。”作为“裁判”,街道办对院落纠纷等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一直在考虑,将部分涉及辖区公众利益的事项权力交给市民自己做主。”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然而,真正想“放权”的时候,却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把权放给谁?

去年9月,黄忠街道开始筹划,通过自愿报名、群众推荐等方式,从各个院落、小区中选拔组建一支居民代表团队,作为整个街道层面的居民自治组织,架起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听说了街道办的这个想法,一向热心社会事务的韩顺德激动得率先报了名。

在选拔过程中,有151名居民代表进入公开演讲等环节,从中产生了30名居民委员和7名单位委员,成为议事会的正式委员。“我们5个,是最后环节选出的‘常委\’。”韩顺德说。5人中,年龄最小的也已60岁,是名副其实的“银发委员会”。

去年12月12日,黄忠街道公民议事会正式宣告成立。成立当天,议事会收到一份“大礼包”: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呈交的第一批议事“权力清单”,包括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7大类,这37名居民也成了黄忠街道的“大管家”。

从“搞卫生”开始

实行“三方”共检制度

然而,“管家们”如果没有真正拿到这些“权力”的话语权,委员会形同虚设。议事会主任韩顺德决定从“搞卫生”入手。这一想法与街道办不谋而合,“我们把给环境卫生打分的权力,下放给你们,占到环卫作业质量考核的30%。”由此,黄忠街道的环卫作业考核,由以往的区(市)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的两个比例4:6,变成了区(市)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公民议事委员会分别按4:3:3比例进行考核。

一开始,每个月议事会都会组织一到两次集中检查。为了更好履职,议事会副主任、77岁的丁启元特意学会了“玩”智能手机,“先给脏乱的地方拍个照,留个‘案底\’。”“别小看我们的检查,这和环卫公司的‘钱包\’直接相关。”韩顺德说,议事会对清洁每扣一分,就意味着环卫公司要被扣30元钱。“虽然我们被扣了钱,但是我们认,居民的监督考核,对我们工作有很大促进。”黄忠辖区的环卫公司负责人对所扣的分,表示心服口服。几个月里被扣了1万多元,环卫公司不得不更加细致。

“他们最怕我们检查。”韩顺德乐呵呵地说,委员们的检查都是“突袭”,谁也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人来检查,“也许提个菜篮子就把卫生检查了。”“三方”共检制度实施以来,公民议事会共计开展环卫作业质量检查考核24次,扣分30分。如今,议事会现在对环卫的考核也由以前的两次变成了一次。

环境搞好了,不少单位慕名而来。“区园林局把对黄忠公园绿化养护质量的考核评价交给了我们。”曹中晏说,前不久,路灯管理处也找上他们,希望老爷子们帮忙“看路灯”。下一步,街道办可能筛选更多议事权力事项比如对“门前三包”工作中“文明诚信商家”的评比等,下放到议事会。本报记者 李霞 摄影 谢明刚

创新 工作二

十进: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影院,进村组,进景区,进商家,进医院,进工地。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社会化宣传“十进”活动开展

记者昨日从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为构建“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良好格局,市城管委牵头,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交委、市公安交管局等积极探索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坚持区分层次、分类宣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深入不同的群体和单位,全时段、全方住、全覆盖、全过程地进行宣传教育。成都正在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充分理解、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工作格局。

进社区>>>

共同参与院落 改造爱护共同的“家”

“奶奶快看,那个垃圾池是我砌成的,你要把垃圾扔进去哈。”昨日,在桐梓林北路3号院内,走过院落的垃圾池时,8岁的庭庭连忙拉着奶奶的手说。“好的。”奶奶笑着答应。原来,庭庭之前参与了武侯区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社会化宣传之我是城市管理员”活动。虽然小区内的青少年是院落改造的主要参与者,但却影响着其他的小区居民。在这次活动后,院落环境比以前变得更好了,“因为每个人都在爱护这个家。”

6月7日,社工们带领“小居民们”认识、了解院落,“主要是让他们看看,院落的哪些地方是还有待改善的。”新空间青少年发展中心社工杨兰香告诉记者,比如活动区的凌乱、停车区的停放问题,垃圾的乱堆放问题等等。随后,让小朋友们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绘制院落地图,讨论院落的改造点和改造方案。讨论方案形成后,小朋友们就开始在社工的指导下,忙碌起来。经过一个下午,在原来的垃圾堆放地修建了新的垃圾池;原来的通告栏,变成了五彩的报栏;单调的停车棚门口,由孩子们和家长们共同绘制了一幅展现院落冠军楼这一院落文化的墙绘。院落也因为墙绘的色彩而有了生机。

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写上一句话标语挂到单元楼前,“进出都可以看到,让孩子提醒家长,环境要共同爱护。”如今,院落的每一处改造,都有着居民劳动的痕迹,院落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进校园>>>

垃圾分类小游戏走进小学课堂

在泡桐树小学的班会课上,老师将篮子贴上蓝、绿、红、黄四种颜色,跟孩子们一起做起了“垃圾分类回收”的小游戏。“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既避免了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只有在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宝贝哦。”

在这堂生动的“垃圾分类”课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垃圾如何分类,还知道为什么要把垃圾分类,“我回家可以告诉爷爷奶奶,怎么放垃圾了。”一个小朋友说。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了专题教材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学如何爱护环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

随着金堂官仓镇白马学校老师亲切的声音,一堂生动的德育课拉开了帷幕,同时也标志着金堂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课堂上,老师不仅讲解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容、影响,还重点引导同学们对“我该怎么做”展开了思考和讨论。

“听了今天老师给我们上的这堂课,以后我再也不乱扔垃圾了,也不会在学校门口那些乱摆的摊摊上买东西了。”“我觉得要成为一名合格小公民,我们要爱护好环境、爱护地球,环境才会越来越好。”小学生们受益良多。

专项治理>>>

积极倡导市民自治

深化“车辆乱抛站台乱扔”专项治理

记者从市城管委获悉,为维护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6月初开始,市城管委联合市文明办、市交委、市公安交管局启动“车辆乱抛 站台乱扔”专项治理活动。截至目前,实施行政处罚60余起,教育劝导280余人次。

此次专项治理由交警、城管执法队员、志愿者组成15个治理小组,分别在中心城区重要节点、主街干道开展联合集中执法。对于行人乱丢垃圾,按照市政管理条例,给予20-50元的罚款。而对机动车驾乘人员“向车外抛撒物品”的交通违法行为,则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规定依法实施查处,一有发现,将给予记2分,罚200元的处罚。

同时,市文明办、市城管委、市交委还共同发起了“爱我城市家园——向‘车辆乱抛、站台乱扔\’说‘不\’”大型倡导活动。市交委组织11000余辆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做“两乱”治理监督员。在春熙路、红牌楼、西门车站等成都繁华路段和人流密集处,到处都是身着志愿者服装,头戴小红帽的城管志愿者们在为市民分发倡导文明出行的宣传资料,进行文明劝导,同时他们也用手头的手机、DV等设备拍摄街头的不文明乱抛乱扔现象。截至目前,收到市民曝光信息147条,采用82条。

台账管理限时整改

设“督办”专栏自曝“家丑”

在全市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专题会议召开后,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治理办)建立起信息公开机制、工作回应整体联动机制,主动公开城郊结合部环境14个治理重点,提供区(市)县治理办责任人名单和联系方式,以便迅速找准问题,落实责任主体。同时建立媒体监督事项台账,要求对媒体曝光的事项,涉及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和市级相关部门(单位)要在第一时间向相关媒体及当事人作出正面回应,表明态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措施。一时难以解决的,要积极研究,说明情况,讲清理由。

从8月28日开始,市城管委的官方微信、微博上开辟了专题,设督查督办、媒体关注、外地经验等栏目实时公开专项治理工作动态,“督办专栏,每天对明察暗访发现的‘脏乱差\’问题,进行曝光,把‘脏乱差\’都晒出来。”市治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主动接受媒体监督的同时,还要自我曝光,督促各区(市)县从严从细全面自查自纠本辖区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立问题库,及时整改处理,杜绝问题反弹回潮。对媒体、市级督查发现的问题,坚决按照‘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人员不处理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市治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自我曝光”这一做法总结成为一套常态长效的工作制度,坚持以自查自纠实现专项治理的突破,不断提升成都城市管理、城乡环境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本报记者 李霞 摄影 刘阳

新闻推荐

营造敬老爱老文化氛围 让老人时刻感受关爱

孝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堂县土桥镇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成都平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孝善文化积淀深厚。近日,记者前往金堂县土桥镇,在金堂大道上,路边的横幅标示着“在家...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人民城市人民管 管好城市为人民)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