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上坎,执锐攻坚。2016年,成都开启了“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新航程。大时代,大发展,大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奔涌不息的热潮,为新闻报道带来了鲜活的素材和不竭的源泉。
中宣部部署开展2016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以来,成都日报社迅速启动了从报社编委会成员到普通编辑记者“全体总动员”,组织大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乡村、进社区,访院落,下厂矿、入农家……即使是在万家团圆的春节期间,报社记者依然战斗在基层一线,把新闻写在大地上,把温暖送进群众间。
深入一线
凝聚城市发展动力
过年本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当别人举杯畅饮的时候,党报记者依然奔走在基层一线。除夕夜,本报记者王静宇走进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大厅,感受工作人员24小时、365天无缝隙的急救服务,为这座城市筑起生命安全的“绿色通道”;本报记者李旻深入温江区民警帅焕侠的执勤岗位,写下《除夕夜别人晒年夜饭,她晒执勤照》的报道;本报记者赵荣昌春节期间采写了一组4篇《我是创客——我在成都过年》的稿件……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的这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节日报道,有骨有肉,读来生动感人。有读者看了报道后,打进报社热线电话说:“猴年的春节,对于这些坚守一线的劳动者来说,是一个坚守的大年、一个服务的大年,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才有了我们的万家团圆,请代我们向他们说声谢谢,坚守一线的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春节上班前一天,本报又派出多组记者,走访市发改委、市交委,走进武侯区的项目建设一线和金堂县招聘会、彭州市春耕现场。春节大假后一上班,带着建设一线热度和温度的“人勤春早 只争朝夕”栏目,就浓墨重彩地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一篇篇散发着清新气息的报道、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照片,生动反映了这座城市建设者春节长假才结束就已忙碌的状态,他们正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早人更勤。”武侯区区委宣传部刘玉娟在朋友圈里转了这组报道,并激励自己,“万象更新的新一年,开始新的奋斗,迎接新的收获”。眼下,本报记者正赶赴各区(市)县,行走于成都各项目、各建筑工地,一篇篇带着基层一线“温度”的稿件和照片,又将登上报纸的重要版面。
心怀群众
及时传民情解民忧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对人民就有多少真情。“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成都日报社编委会成员亲自带队深入一线,走进群众的实际生活,走进城市的最基层,走进老百姓的身边和心里,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践行‘三严三实\’一线报道”,在行进中讲述精彩的成都故事,在行进中展望美好的成都未来。
春节前夕,报社区(市)县新闻部等部门联动,发起组织了“送科技年货进乡村”特别策划活动,来自电商巨头苏宁易购的资深培训讲师、智慕时代科技的微商培训师为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的村民现场讲授创业知识,解答村民们在创业中遇到的难题。与此同时,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也派出采购专员进行采购考察,为光明村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平台,云尚生活科技、糖宝果鲜、巴蜀公社、田岭涧农业、利生旅游等新型营销企业代表也和当地村民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业故事,手把手传授经验。“很感谢《成都日报》此次活动,既为全村带来全新的理念,也为商家和农户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光明村村支书胡显建表示,“送科技年货进乡村”让村民受益匪浅。
“一切有追求、有抱负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把新闻写在广阔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心坎上。”毫无疑问,在这些活动之后,“新春走基层”活动还将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党报记者也将在“走转改”活动中,继续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把笔尖深深扎进泥土里,写在群众间,把最真实、最动人的成都好故事奉献给大家。
本报记者 赵一 文/图
新闻推荐
春节假期刚过,金堂县三溪镇长林村的葡萄基地里边就热闹起来了。趁着明媚的阳光,20多名当地村民正仔细地为一个个新芽涂上营养液,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点萌芽。“春天一到,几场太阳下来就要...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