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叶友芳(金堂县)
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曾有一个小友问我,你认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市劳动模范王启蓉是一种什么花?思索良久,我说,王启蓉应该是桂花吧?
桂花枝叶平凡,也没有富贵艳丽的花朵,当金秋到来时,她就会默默地、持久地散发芳香,惠及路人。是的,王启蓉就像是一棵生长在金堂深山里的桂花树,用她的青春、她的智慧、她的辛劳,默默地为金堂乃至附近龙泉山脉的子民服务着,收获了村人的信任和爱戴。
已经和王启蓉相识十年了。期间,有过几次深入采访和彻夜长谈,我终于明白,这样一个“永远都不怕困难”的女子,注定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上能有大收获的人。
1975年,王启蓉出生于金堂县五凤镇白岩村。家中有7个姊妹,她排行老六,还有个比她早出生10多分钟的双胞胎姐姐。她家境贫寒,很小开始,她就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帮着家里干活了。生活的艰辛,让幼小的王启蓉明白,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上世纪80年代的金堂五凤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村民的日子大多过得艰难。农村医疗水平落后,老百姓缺医少药,有的还崇尚封建迷信,加上她小时亲身经历过的哥哥深夜犯病却被乡村医生无情拒绝的情景,让王启蓉暗暗有了人生目标——她要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病人随叫随到的好医生。
读中学时,家里穷得只供得起一个孩子读书,可是她和姐姐上学的愿望又是这样强烈。两姐妹向家里表示,她们俩都去读书,只要家里提供一个人的口粮。也许现在很多城里的孩子想象不到,王启蓉和姐姐当年吃的,仅仅是只够一个人吃的米饭和红薯。最先下课的那一个,总是喝几口水,吃一点红薯饭,就当自己吃过了,为的是给后面放学的姐姐或妹妹留点饭吃。那时候,王启蓉就觉得,只要饿不死,只要有书读,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三年苦读,王启蓉如愿考上了成都卫校,她本来可以去成都读的,但她选择在金堂县城赵镇上学。这样更节约生活费,还可走路上学,连路费也省下了。然而,即便这样,每学期开学前,都是王启蓉最难熬的日子,家里经常拿不出学费。这时候,她只有硬着头皮去镇上找教过她的老师借。遇到老师不在家的时候,王启蓉就只能饿着肚子,空着手,从五凤走路,走一天到县城去学校报到。胶鞋磨烂了,就打光脚板,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就在路边人家的井里,喝上几口。等她筋疲力尽走到学校,晚自习上明亮的灯光让她又充满了干劲。看到家庭这样困难而又努力的学生,学校领导和老师满怀同情又感到欣慰,纷纷伸手援助。
老师喜欢她,将她分配到县一医院进行实习。王启蓉想到自己以后是要回家乡工作的,只有在更贴近农村的地方,才能掌握更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于是,她主动请老师把她分配到了别人都不愿意去的远离县城的乡镇卫生院实习。
毕业了,王启蓉留在了老家的山沟沟里,她决心要单枪匹马在村里开设卫生站。没有房子,她就向村里借了一间教室,用布帘隔开,外面给村民看病,里面就是病床和自己的寝室;没有药品,她就向信任她的村民借了100元钱,2元作为去县城的路费,剩下的全部买成了药品;村民来看了病,没有钱给的,就先欠着,等有了,再给。就这样,王启蓉简陋的卫生站办起来了。
病人的病情就是命令。无论白天黑夜,天晴下雨,只要接到求诊的消息,她总是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病人家里。山高路远,她不知道自己摔了多少跤,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经历过多少惊心动魄的生死场面!她曾嘴对嘴地为病人吸痰,因为她的坚持,病人终于起死回生。对孤寡老人或家人不在身边的病人,她总是接到自己的卫生站,诊治照料直到康复。
王启蓉深知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时在每晚安顿好病人后,王启蓉就开始查看医疗书籍给自己“充电”,经常主动抽时间积极参加县里的技术培训或自费去学习深造。日积月累,她逐步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二十多年来,王启蓉一直扎根在山村里。她衣着朴素,近乎不修边幅,却大方地免掉不少困难群众的医药费用;她憨憨厚厚,从来说不出几句乖面子话,可老百姓却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她没有时间天天悉心照料儿子,也做不到晨昏起居问候母亲,但她用敬业和成绩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去年,在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十佳道德好人颁奖典礼上,当主持人请王启蓉对台下坐着的那些即将踏上救死扶伤医疗之路的学子们说几句话时,只见王启蓉激动地大声向他们说道:“同学们,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怕困难!”
坐在台下的我,清晰地听见了她的话,我知道,这是她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她用生命总结出来的人生真谛,更是陪伴她艰难人生历程的宝贵财富。
是的,正是因为“永远都不要怕困难”,铸就了今天这样一个优秀的、像桂花一样无私奉献馨香的美丽女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侯初初)昨日,由市妇联主办的“童心飞扬·职业之旅”儿童公益项目启动。来自金堂县的20名留守儿童在市妇女儿童中心麦鲁小城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孩子们通过参加医生、消防员、邮局工作人员...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