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年仲夏卧龙九寨沟等地区发现大熊猫的主食冷箭竹成片开

来源:四川日报 2012-08-14 18:06   https://www.yybnet.net/

1983年仲夏,卧龙、九寨沟等地区发现大熊猫的主食——冷箭竹成片开花。竹林开花后会陆续枯死,要十年左右才能恢复。大熊猫由此陷入饥荒……1983年7月7日起,四川日报刊发了记者陈能文采写的稿件《竹子开花忙了专家》等连续报道,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和捐款热潮,引发全球对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关注。

□本报记者 刘宇男

8月8日上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实验楼走出一位矍铄的老人。他来到太阳产房,看望大熊猫“莉莉”在7月28日产下的宝宝。“长得好,快200克了!”老人满意地嘱咐了几句。

老人今年70岁,是熊猫基地前任主任、现任顾问李光汉研究员。

1983年—1988年,岷山和邛崃山竹子开花,四川日报首发 《竹子开花忙了专家》等10多篇系列报道,引发全世界对大熊猫生存危机的关注。20多年来,李光汉从成都动物园兽医、副园长到熊猫基地主任,眼见了大熊猫数度危机。

在他看来,“没有竹子开花,就不会探索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不会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不会形成今天的种群规模,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将更晚进入法制轨道。”

A

竹子开花会不会消灭熊猫?

上世纪70—80年代发现246具熊猫尸体

竹子开花是自然规律,通常50-60年一次。一开花竹子就会死,竹林要十年才能恢复过来,这导致大熊猫缺乏食物。上世纪70-80年代,四川岷山和邛崃山竹子开花,野外发现246具熊猫尸体,是发现病饿大熊猫最集中的年代。行家说,那也是非法猎杀大熊猫最猖獗的年代。

成都动物园一度关满送来救治的病饿大熊猫。1970年代,全国尚有2400多只大熊猫,而1980年代统计,仅存1100多只。

李光汉清楚地记得,当年四川日报记者陈能文等为拯救大熊猫奔走呼号。陈能文将1975年岷山竹子开花抢救大熊猫的经验,以及熊猫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提出了投食、移民、圈养等3条应急措施。1983年8月19日,四川省政府成立保护大熊猫救灾领导小组,《四川日报》提出的3条建议全部被省政府采纳。《熊猫咪咪》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

陈能文的报道被全球转载,四川日报、卧龙自然保护区收到大量国内外来信来电,世界各地民众纷纷为抢救大熊猫捐款赠物。李光汉记得,美国总统卡特的夫人亲自送来一批吉普车,用于熊猫保护区巡查。美国的夏勒博士等国外动物专家纷纷来川,为拯救大熊猫出谋划策。

竹子开花会不会导致大熊猫消亡?李光汉否定了这一说法。他告诉记者,大熊猫已有50-60万年历史,就算竹子开花60年一周期,也经过了1万个周期,熊猫照样存活,因为熊猫可以自由迁徙。但后来人为开挖公路、采伐森林、开采矿山等,阻断了熊猫迁徙廊道,竹子开花后,它们就没法到别处找吃的,是自然、社会等综合原因造成了熊猫的生存危机。

竹子开花引发的熊猫生存危机,直接催生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出台,野生动物保护从此进入法制轨道,对非法盗猎者产生了极大威慑力。

为探索解决大熊猫生存危机,林业部和建设部1987年共同兴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最初作为成都动物园下属单位,1993年正式成为独立的副局级单位。

B

“熊猫移民”还是迁地保护?

度过血缘危机,攻克育幼难题

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等省,80%以上在四川。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建成13个熊猫保护区,1992年后又建17个,大熊猫就地保护初见成效。与此同时,补充大熊猫种群数量是燃眉之急!

竹子开花后,全世界熊猫专家对省政府提出的“熊猫移民”、圈养、投食等对策展开激烈讨论,后两项被认可,但“熊猫移民”争议很大。有专家建议,把四川熊猫移民到湖北神农架,该建议遭到夏勒博士等大多数专家的反对,理由是熊猫短期内难以适应湖北环境,且湖北人口密集,于熊猫保护尤为不利。

移民不行,专家建议对熊猫进行迁地保护(人工圈养),成都熊猫基地因此诞生,并从抢救的6只大熊猫“起家”,肩负起救治、繁衍和大熊猫科研的重任。

1986年5月,一只平武大熊猫在成都动物园抢救无效死亡后,一种不明病源的出血性肠炎传开,全园10多只大熊猫全部拉稀。李光汉回忆,到1987年和1988年,该病导致6只公熊猫及幼仔大量便血死亡!

李光汉牵头建立科研小组,1988年8月底终于确诊病源为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型O152,并找到特效药先锋必(头孢哌酮),此后抢救大熊猫基本100%治愈。

攻克了出血性肠炎,基地却失去了有繁殖能力的公熊猫,又陷入血缘危机!四处寻找公熊猫种源,基地在1989年与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合作,借公熊猫悦悦到成都共同繁殖,祥祥、娅娅、珠珠、科比等先后诞生。

种源问题逐步解决,但1990年前,基地大熊猫的育幼成活率仅30%,重要原因是双胞胎只能活一只。大熊猫怀孕有50%是双胞胎,但母熊猫只能抱一只,另一只弃养。基地将弃养幼仔捡出来人工喂养,却未能成活一只。

“因为熊猫生下来无母源抗体,无法抵御疾病,吃母乳才能获得母源抗体。”但把人工喂养过的幼仔还给母熊猫吃奶,则可能被吃掉。大家进退两难。

1990年,熊猫庆庆生了双胞胎祥祥和娅娅。李光汉决定冒险“换仔吃奶”。在他安排下,胆大心细的兽医钟顺隆去取幼仔,用食物诱惑庆庆。“没想到第一次就取出来了!”随后钟顺隆趁庆庆找娃娃,将人工喂养那只塞进她怀里,庆庆立刻喂奶。就这样每隔几小时,祥祥、娅娅轮流吃母乳,双双成活!1990年后,大熊猫双胞胎成活率达90%。

以出血性肠炎为代表的大熊猫疾病得到控制,以双胞胎育幼技术为代表的多项科研难题攻关成功,使大熊猫迁地保护的可行性逐渐得到公认。目前成都熊猫基地和卧龙保护区的圈养大熊猫分别达108只和170只,野外尚存1600余只。“到2000年,大熊猫基本度过生存危机。”李光汉说。

C

如何提高种群质量?

作亲子鉴定,维持遗传多样性

目前,基地已繁育大熊猫109胎161仔,但种群质量问题又横在专家面前。1999年,四川大学遗传学博士沈富军到熊猫基地研究中心工作,就带着疑问:“从6只熊猫起家,如何避免近亲繁殖和种群衰退?”

事实上,老一辈专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世纪80-90年代,基地先后从甘肃、卧龙和全国各熊猫保护区借来悦悦、哈兰、林楠、振振等公熊猫,种源交换比较频繁,有意识避免了近亲繁殖。到1999年,基地有熊猫22只,亲缘关系更复杂。要避免近亲繁殖,必须搞清熊猫之间的血缘关系。

2001年,基地与美国机构合作,沈富军用美国开发的20个熊猫微卫星DNA标记,为全国96只圈养熊猫做亲子鉴定,大部分熊猫找准了父亲。为提高鉴定准确性,通过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沈富军又找到54个熊猫微卫星DNA标记,筛选留下了相对稳定的11个标记,联合排除概率达99.7%以上,基本解决了圈养熊猫的亲子鉴定问题。

避免近亲繁殖,要控制英雄爸爸、英雄妈妈等 “霸群现象”。通过科学配对,让熊猫各家系繁衍平衡,使整个种群的平均血缘系数控制在10%以下,才能维持遗传多样性。

但沈富军的实验数据表明,圈养大熊猫的种群质量并不理想。他曾把成都和卧龙的圈养熊猫与野外大种群的熊猫做过比较,发现圈养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比野外熊猫低得多。

2010年起,成都熊猫基地和卧龙自然保护区每年协商种源交换计划。“将来如能在全国实现种源交换更好,最理想的是圈养和野生大熊猫交流。”沈富军说。

虽然大熊猫迁地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熊猫专家很清楚:熊猫繁殖不能长期人工圈养,最终目的是补充壮大野外种群,让熊猫回归家乡。“大熊猫的出路还在野外繁殖。”李光汉说。

目前,基地正在进行熊猫野化研究,在都江堰建立了2000多亩的熊猫分部,作为向野外放养大熊猫的过渡地带。那里饲养的5只熊猫活动范围更大,以后将逐渐减少投食,最后放归到大熊猫栖息地去。

新闻推荐

记者李思忆由成都市文化局主办的中国艺术节

本报讯(记者李思忆)8月13日,由成都市文化局主办的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群星奖”戏曲、曲艺类作品成都市选拔赛在成都市文化馆举行。“群星奖”是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繁荣与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年仲夏卧龙九寨沟等地区发现大熊猫的主食冷箭竹成片开)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