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明远
根据《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底,全市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
可以看到,除3%的机构养老外,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都要依靠社区提供部分或全部养老服务。作为大部分养老服务的载体,社区无疑是养老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不妨把社区养老同时看做居家养老的重要承托,它一方面需要将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引入社区,利用社区的物质条件为老人提供场所、设施及专职人员等周到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还能够将逐渐成熟配套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延伸到居民家庭,为居家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社区养老当中,最关键也是最棘手的就是医疗服务,尤其是一些身患疾病的老人,他们急需的大病康复治疗、生活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受限于资源紧缺和先天不足,难以在大型医院和养老机构中得到满足,成为困扰很多社区居民的难题。在不影响正常的医疗卫生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满足部分医疗托老需求,特别是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大病康复治疗等服务,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探索。
一方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有针对性地提升大病康复治疗、生活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医疗托老服务能力,既是对社区养老的有益补充,也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强化。当然,开展医疗托老服务要根据具体情况,若社区相关需求强烈并且社区卫生站空闲床位较多,不妨进行试点观察。据调查,成都市部分社区医疗机构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他们通过邀请医疗专家出诊、组织专门团队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托老服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一方面,发展医疗托老服务也有助于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一些群众对社区医院医疗水平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选择高等级医疗机构就诊,如此既加剧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紧张,也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如果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够转变思路,瞄准社区医疗托老这一领域,增强老年多发疾病的康复治疗等延伸服务能力,就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满意率,差异化发展出一片新的天空,实现社区与医院的双赢。
新闻推荐
全省首批新式治安巡逻自行车上路本报讯(陈俊记者王小玲)8月6日8时许,成都红牌楼派出所民警叶沛锋骑上他的新“座驾”——一辆新式治安巡逻自行车,开始上街巡逻。路上,一旦看到群众招手求助,叶沛锋便立...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