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宝钢股份(600019)50亿元回购计划确实让市场“兴奋”了一下,但之后股价回落。事实上,在宝钢股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回购方案发布前,A股市场已经出现了一波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潮。iFinD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有95家公司发布了大股东增持的公告,但截至目前,超过半数的公司跑输大盘,从而也套住了增持的大股东们。
成都商报记者 李文艺
增持潮不代表市场见底
iFinD数据显示,2012年5月份以来,已有9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大股东增持A股的公告。其中,94家都是通过二级市场买入,1家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买入。
增持潮往往出现在市场下行途中。其实,本轮增持潮始于去年。2011年,股价下跌至历史估值底部的部分公司大股东陆续抛出了增持方案。其中,超过20家公司的增持时间持续一年。综艺股份(600770)等公司的大股东更是积极买入,在1年时间尚未到期前,其增持比例就已达到公司总股本的1%。
但增持却并未稳住股价。如,综艺股份目前的股价较去年11月大股东开始实施增持计划时,下跌超过40%(后复权)。
成都商报记者发现,大股东增持潮与行情走势密切相关。去年底开始的一波增持过后,今年上半年行情回暖时,大股东增持几乎暂停,5月份以后,增持股大量涌现,获得大股东首次增持的公司数量已超过了去年底。
“产业资本进来,是一个估值偏低的信号,但不是绝对的低估值,所以不能成为扭转股价的决定因素。”华安证券分析师张兆伟说,很多人看到2008年下半年大股东增持潮后,市场迎来了2009年的牛市行情,其实增持是次要因素。“2008年政府出台了很多经济刺激方案,包括4万亿刺激计划,资本市场上,证监会、国资委等都大力呼吁公司增持,随后是上市公司的响应”,张兆伟说。
上证指数自今年5月阶段性高点以来下跌了14%,而95只增持股中有78只股价出现下跌。其中,跌幅超过14%的有50只,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增持股跑输大盘,跌幅在30%以上的有14家。
海通证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统计历年大股东增持数据发现,增持对公司股价的驱动效果是否明显或持久,需要考察多个维度,增持日公司估值在20倍以下的获得超额收益比较明显;市值50亿元以下的公司增持后超额收益更明显,而300亿以上的大市值公司就仅仅在增持发生后2日内表现较好;大股东增持比例在0.05%~0.1%的超额收益更好。
试探? 作秀? 给力?
通常认为,“产业资本入市”的直接原因是公司价值被二级市场低估。但分析统计数据后,记者发现最近四个月发布大股东增持公告的95只个股中,目前市净率低于1倍的只有1家,45只增持股的市净率在1~2倍,有9只个股的市净率在5倍以上。从动态市盈率看,95家公司中最低的在11倍左右,34家在15~30倍,46家超过30倍。而目前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1倍,深市平均市盈率在20倍左右。获大股东增持的公司的市盈率整体还高于两市平均水平。
各家公司的增持公告几乎千篇一律地表示,大股东增持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前景看好,对业绩和发展有十足的信心。但成都商报记者发现,同样是大股东增持,也分类型。
一是“试探型”增持。大股东表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常是12个月,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份,总量不超过总股本的2%等,然后试探性地购买几万股。如渝三峡A(000565)控股股东重庆化医控股今年5月表示,未来1年内,在公司股价不高于9元的情况下,将继续增持不超过总股本2%(346万股)的股份。但在首次增持中,大股东只买了2万股。而目前渝三峡A的股价从增持时的8元多跌至6元多,大股东还未第二次出手。
二是“作秀型”增持,象征性买入。如深赤湾A(000022),2011年7月13日,大股东从二级市场购买7.51万股(占总股本的0.01%)后,再没有后续动作。
三是“给力型”。截至2012年6月19日,友好集团(600778)二股东广汇集团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份1559.88万股,占总股本超过5%,且不排除继续增持的可能。据了解,该增持耗资上亿。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讯(记者陈玲莉摄影记者王效)身高只有1.67米,却有着一双业内公认的性感美腿,比例好到让专业模特都艳羡;五官并不精致,却能在任意角色里散发女人味;嗓子也不甜美,寂寞沙哑的歌声却是众多粉丝在午夜...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