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里)10月15日,《巴蜀全书》首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及省内相关专家百余人出席会议。全书编纂组公布了《巴蜀全书》首批试点编纂成果14项,标志着经过两年筹备和试点的全书编纂工程正式启动。《巴蜀全书》编纂与研究是四川省古籍文献整理重大项目和四川省文化建设重大工程,将全面汇总2000多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工程由四川大学牵头实施,汇集了省内各类相关单位的专家和重庆、陕西、云南、贵州的学者参与。
《巴蜀全书》计划编纂《巴蜀文献精品集萃》600种、编制《巴蜀文献联合目录》40册、再造《巴蜀文献珍本善本》100种,是巴蜀历史上规模最大、跨度最长、体例最新的古籍整理保护工作。据全书总编纂舒大刚教授介绍,根据多年调查和线索整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巴蜀文献不下万种,至今保留下来的也有5000余种,历史上对巴蜀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包括《汉书·艺文志》、后蜀时期的《蜀国文英》、明代的《全蜀艺文志》、清代的《函海》,以及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 《四川文献》、《巴蜀丛书》等。2007年,省内一批专家提出了编纂《巴蜀全书》的建议,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2010年,全书编纂工程被确立为四川省古籍文献整理重大项目,得到政府经费全面资助。
截至目前,《巴蜀全书》编纂已经陆续出版了1部20册,完成8个子项目,发表相关论述40余篇,包括《华阳国志校注》、《儒学文献通论》、《巴蜀文献通考》、《苏轼著述考》、《廖平全集》、《魏了翁集》等。专家委员会对首批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黎)10月13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成都分院在由浙江大学和中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研讨会上正式授牌成立。成都分院是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在全国范...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