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淼淼
两只“熊猫”在舞台上不断嬉戏打闹,如果不掀开外面的道具服装,谁会想到里面只有一个人?这个名叫《熊猫嬉戏》、令无数海内外观众从瞠目结舌到哄堂大笑的杂技,却是由成都一位魔术师创作。近日,在省侨办组织的一场文艺慰问演出中,记者意外邂逅该杂技的创作者、65岁的魔术师林书旺。“每次我出国表演,大家最爱看的就是这个节目,演完必定全场轰动。”他自豪地说。
一个绳子打结动作,练了一年多
12岁时,林书旺便被父母送进杂技团学杂技,“父母想让我能混口饭吃”。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专攻魔术,成为成都鼎鼎有名的魔术师。
“其实魔术就是骗人,我让你看看是怎么骗的。”林书旺边说边拿出一根绳子,一手抓住绳子的一头,在空中轻轻抖动一下,仅一秒钟功夫,绳子的另一头已经打上一个结,看得记者目瞪口呆。“没什么秘密,其实就是甩进去的。绳子的那一头在空中转了个圈就穿进去了,全靠手感和力度。”
“我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他说,魔术师的基本功就是练手法,手需要很快很灵活。“而且每天都得练,非常枯燥,只有真爱魔术的人才能坚持。”就这个绳子打结动作,他练了一年多,直到绳子“听话”才敢表演。
谈起当下的魔术揭秘现象,他表示很反感。“观众的好奇心可以理解,但我坚持一种理念——让魔术一直是个谜,观众一直保持好奇心,会更有乐趣。”
林书旺绝大部分魔术都是在国外学会的。“因为常常出国演出,遇到很多同行,大家会互相切磋,交换学习魔术。”当然,他也不是所有魔术都能学会。“曾经有个美国魔术师教我一个动作,靠手掌上的两块骨头挤压,把一只手上的硬币瞬间变到另一只手上,我怎么练都练不会。”
创作《熊猫嬉戏》,让观众记住四川特色
每年,林书旺的商演加义演不下千场,但令他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到灾区、贫困山区及走访弱势群体的慰问演出。“特别是看到那些山区孩子,天再冷,光着脚也要来看。能把欢乐带给他们是最让我满足的。”林书旺常常为了这些义演推掉商演。
作为魔术师,林书旺最得意的却是他自创的杂技《熊猫嬉戏》——由他一个人表演两只熊猫打架。
上世纪80年代,他从重庆杂技团调到成都工作,看到成都有很多大熊猫,嬉戏打闹的动作十分可爱,便想到利用熊猫创作一个可以凸显四川特色的节目。很快,他按照1:1的比例设计了两套“熊猫”道具,外面是仿照熊猫皮毛的人造皮,里面还有很多机关、支架。“我钻进去后,你从外面看到是两只熊猫抱在一起打架,实际是我一个人在里面趴着演。”他得意地说,“我甚至让两只‘熊猫\’一直打到观众席去,我一钻出来大家都哄堂大笑,原来是一个人。”
《熊猫嬉戏》从1987年开始创作,在表演中不断成熟。目前,该杂技已申请了两项专利和著作权。几乎每次赴海外演出林书旺都会表演该节目。“我从业最自豪的事,就是通过艺术表演让观众认识成都、记住成都。”林书旺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里)3月7日,四川书市内三家图书销售摊换上了统一的电子显示牌——成都新经典。成都新经典由三家四川民营书商和新经典发行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是目前四川书市里最大的企业。四川书市目前有...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