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泽文
近日,成都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于新循关于“乘车禁食”的提案受到了广泛关注,引起热议。
公共交通工具上吃喝,该不该管?3月1日一大早,记者坐上成都的公交、地铁进行了解。
观察:包子味传了两节车厢
早上8点30分,记者乘坐6路公交车,从新南路站搭乘至红星路口站,一路上并没有发现有人在车上吃东西。记者随即采访了几位周围的乘客,他们均表示在公交车不会吃东西。“早高峰时车上挤,路上又很颠簸,吃东西自己也不舒服。”“偶尔会看见有人吃,但不多。”
稍后,记者转道天府广场,搭乘前往世纪城方向的地铁,上车后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葱味。记者沿着车厢寻找,在隔壁车厢找到了这股葱味的源头:一位市民左手一袋包子,右手一杯豆浆,一口包子一口豆浆,咀嚼声搭配着吸管的吮吸声,吃得不亦乐乎。
在他的身旁,不时有市民用手在鼻端扇动,颇显无奈。“这种在地铁上吃东西的人很讨厌,”李艳在高新区的一个IT企业上班,每天早晨都要搭乘地铁,最怕遇见在车上吃包子的,“下车后自己身上都有包子味儿。”
不仅如此,乘车进食对乘客的人身安全也会造成影响。于新循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南京地铁发生的几起安全事故,就是因为有乘客在车厢内喝豆浆,列车急刹车时,豆浆倒在地上造成乘客摔伤。甚至还发生过‘济南市乘客吃榴莲公交两次停车,司机误以为天然气泄漏\’、‘福州市公交车上蟑螂成群,司机呼吁乘客车上少吃零食\’等难堪之事。”“良好的乘车环境是大家的公众权益,不能因为他一个人的早餐而影响了大家。”李艳说。
建议:法规约束乘客进食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乘车禁食”可谓普遍现象,如香港地铁规定在车厢内进食最高可以罚款5000元港币。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都开始积极应对,或立法约束,或宣传倡导进行道德约束。
据了解,成都早在2010年施行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原征求意见稿中本来规定地铁列车上不得饮食,但正式施行的该办法却没有了这一条款(只是规定不能携带“有严重异味的物品”),这样便由法规强制禁止变成了道德约束。成都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周新楣曾为此表示:“考虑到市民关注度很高,而且意见并不很统一,所以就先用相关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如果大家意见比较统一了,也可以再按程序进行调整。”
在相关法规没有出台之前,于新循委员建议:大力宣传倡导“乘车禁食”,切实强化道德约束。比如,在地铁、公交车内专门播放、张贴“为保障大家的乘车环境,您车内请毋进食,谢谢!”之类的劝诫语和明显标识,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倡导,同时加强乘务工作人员相应的劝导工作,让“乘车禁食”这一文明举止能像“公共场所禁烟”一样逐渐成为成都市民的一种习惯养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顾华宁记者江芸涵)记者近日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国土资源部评为优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此次,国土资源部共对全国第一批57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进...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