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高新区紧紧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型园区,坚持把创新驱动放在核心位置,切实加快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突出成效。今年1-5月,全区86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8亿元,增长14.6%;完成技改投资16.5亿元,增长27.02%。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园区经济的贡献率达55%以上。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5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高新区把创新驱动作为园区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技小巨人”,把高新区打造成为自主创新能力极强、军民融合特色鲜明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
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该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中集约集群集聚发展。重点围绕长虹、九洲、艾默生等重点企业,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打造电子信息龙头产业。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上,依托华晨、中国重汽、富临等骨干企业,重点扶持发展整车、改装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发动机等,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加工业,形成绵安北产业带汽车制造和配件生产基地。围绕磁性材料和改性塑料产业,重点做好电子九所灾后迁建和金发科技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集聚发展工程塑料、改性塑料、磁性材料和环保材料等新材料,形成循环经济和磁性材料产业园。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该区选择了10-15户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管理团队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内涵式发展步伐,预计全区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达到300家,新增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积极整合校地院企的资源,组织企业分别赴电子科大、川大、成都理工大进行项目推介对接。加强与中物院、电子九所、西磁磁电等科研院所和长虹、九洲等军民融合企业的合作,巩固高校产业项目对接联盟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高新区还出台鼓励政策,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由区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基金,每年支持项目不低于20个。对凡获得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支持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分别给予奖励。从资金上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为企业引进、培育和使用人才创造了良好环境。 (本报记者魏星奎)
新闻推荐
本报讯左、右两线的钢轨铺设平整,近10名工人正仔细测量数据;不远处,站台、雨棚的施工也在同步进行……这是昨(29)日,记者在成绵乐客专青莲站附近看到的场景。据中铁十四局第五项目部铺架队队长...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