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区水井坊街道帮助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让社区居民受益更多——
3年前,“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刚来到锦江区水井坊街道时,还是一个以文娱活动、社区微电影等方式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志愿组织,经过3年孵化,它已经担当起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任。
3月20日,在“爱有戏”负责人刘飞的带领下走访社区,记者深入感受基层公共事务与公益性社会组织相交融所迸发出的火花。
□本报记者 唐泽文
从文化志愿队到社会互助整合者
走访的第一站,是一间“格子铺”:一个个小小的格子上,摆放着几十件待售的生活用品。“今天生意还不错,卖了49元。”格子铺的销售员、59岁的付小涛粗算了一下。
刘飞说,这间格子铺,就是“爱有戏”“义坊”项目的载体。这个项目号召社会爱心人士向“义坊”捐赠物资,通过格子铺进行售卖。“每个月我们还会进行一次‘义集\’,集市上的买卖收入也都捐入‘义坊\’。”
格子铺的8名销售员,包括付小涛,都是社区内的贫困户。铺子的销售收入,30%将投入到“邻里互助中心”去,10%留作发展资金,60%由8个人按劳分配。“这样一来,他们不仅保证了收入,还为社区的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很有想法!”较场坝社区党委书记李四祥这样评价。
2011年进驻较场坝社区后,刘飞和她的团队对社区的2000余户居民展开调查发现,“这个社区里,既有受援的需求,也有救助的资源,但缺乏一个将需求和资源整合联动起来的组织,我们可以承担这样的角色。”
经过3年的发展,“爱有戏”已经形成了集“义仓、义坊、义集、义演、义卖”为一体,以“邻里互助”为主题的综合性公益组织。
项目制合作取得双赢效果
回到由较场坝社区提供的办公室,中心工作人员徐静正在联系城市农耕方面的专家。“这周末我们要为水岸银座的住户开展屋顶城市农耕的技能培训,帮他们搞好屋顶农耕。”
这是“爱有戏”将公益性事务推向更广阔方向的一种尝试。刘飞说,明天街道的社会组织恳谈会上,她就准备谈谈城市生态农业的事情,“多亏街道的扶持,相关经费我都已经申请到了。”
社会组织恳谈会制度,是水井坊街道为了与辖区内社会组织负责人定期进行交流、相互了解对方需求所设立的。通过恳谈,“爱有戏”、“与孩子一起成长”、“田园之家文化发展中心”等社会组织构思出来的一个个公益性课题,都在街道的支持下以项目的形式实现。
水井坊街道组织员李承才说,截至目前,水井坊共计投入80余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了街道居民自治、道德讲堂、残疾人培训等十余个项目。“其实对街道来说,这样做也是很划算的。”李承才说,社会组织的大力投入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先后引来了包括中央财政、锦基金、南通基金、万通基金等共计160余万元的外来项目资金支持。“政府在背后进行扶持,社会组织在前端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这样的分工,能让社区居民得到更多便利。”
新闻推荐
《成都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指导意见》4月1日起实施本报讯(记者李丹)行人“跨栏”横穿马路、非机动车骑上机动车道、右转车辆妨碍行人通行……4月1日起,一旦有以上严重过错交通违法行为的当事人,将...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