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上海自贸试验区里没有政策红利,而是进入了制度红利的时代
□《新城乡》记者 龙腾飞 李宇 发自上海
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往里面放。它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可复制和推广的亮点是什么?《新城乡》记者就此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
负面清单是最大亮点
《新城乡》:上海自贸试验区从建立之初投资者纷纷“抢滩”,到现在步伐逐渐放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孙立坚:半年来,外界对自贸区的认识逐渐清晰,完全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税收减免等政策红利。现在越来越明晰的是,在央行的自贸区账户管理下,如果试图利用国际资金的廉价性和国内资金的稀缺性来做利差的套利,跑到里面想做“钱庄”的生意,是行不通的。
《新城乡》:什么样的企业才适合到自贸区发展?
孙立坚:自贸区的背后呈现出“三高”特征:第一是高附加价值。第二是高标准投资。第三是高效率金融服务。
《新城乡》:目前看来与保税区相比,自贸区并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
孙立坚:大家总感觉自贸区一出来,政府应该陆续出台很多东西,无法接受这里面没有新政策。自贸区是制度红利,就是政府放权、放松管制,只要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非禁即入,企业只需要主动去探索成长之路和企业战略。
有人原本想到自贸区去“捞一把”,结果发现高附加价值做不出来,高标准的投资增加了运行成本,然后发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感觉到自贸区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的“恐高症”就出现了。
《新城乡》:外界评价,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最大亮点就是负面清单这一管理模式?
孙立坚:负面清单管理,标志着“放松管制、提升监管效率”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它改变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投资者是主动的,而政府真正回归服务的角色。
成都要效仿的,是建立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新城乡》:现在已有多地展开自贸区申报“暗战”,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亮点是什么?
孙立坚:要说复制推广的话,第一个可复制的就是负面清单的管理。另外,让国有、民营、外资三方力量在透明公开的游戏规则下优胜劣汰,这都是应该推广的经验。但是,机制可以复制,业务绝不雷同。上海做大飞机,全国各地是不是也去做大飞机?这样做,一定是死路一条。
《新城乡》:成都也在申报自贸区,你认为成都的定位应该是什么?
孙立坚:对于成都来讲,就是利用好自己在区域发展核心城市的角色功能,通过制度红利激发企业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把更多的企业集聚在自己身边,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另外,成都拥有西部核心城市这一优势,应该注意将新型城镇化布局通过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
实际上,大家没必要单恋外贸一枝花。内陆城市在做内贸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沿海城市承接外贸。现在中国如果没有内贸,外贸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内外打通,我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和竞争力。
关键还是要和上海一样,争夺制度的红利,完善制度、吸引人才、培育自己的产业集群,把外出务工的人引回四川就业、创业。成都要效仿和赶超的,应当是能不能比上海更快地建立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新闻推荐
四川省政府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共同促进两省区旅游业发展合作协议魏宏洛桑江村出席签字仪式并致辞本报讯(记者胡彦殊刘星)川藏两省区将建立政府层面旅游合作机制,联合开发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共同...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