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年吃掉200万只狗,被戏称为“狗肉天国”
韩国———同样面对吃狗人士与爱狗人士的极端对抗困境
核心
提示
广西玉林狗肉节的纷争仍未平息,一些人指责吃“伴侣宠物”太血腥,一些明星也站出来呼吁抵制吃狗肉、取消“狗肉节”。吃狗肉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现象”。
而在狗肉大国韩国,食用狗肉由来已久。在韩国文化专家金铉哲教授看来,吃不吃狗肉,背后其实是“把狗当宠物与朋友的西方文明与千百年食用狗肉的东方文明之间的碰撞。”
成都商报记者 黄修眉
广西玉林狗肉节在夏至这天举行,与往年一样,有关吃不吃狗肉的争论在网络上依旧闹得沸沸扬扬。一些人指责吃“伴侣宠物”太血腥,一些明星也站出来呼吁抵制吃狗肉、取消“狗肉节”。但另一些人则针锋相对地辩驳,宣称吃狗肉是饮食文化,吃不吃狗肉属于个人自由。
其实,吃不吃狗肉,该不该吃狗肉,在现代社会,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填饱肚子”的层面,转而上升成了人类精神层面的交锋。
为此,成都商报记者专访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主任、饮食文化研究专家金铉哲教授,以狗肉大国韩国为例,解析人类吃狗肉背后的矛盾与原因。金铉哲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狗肉,在许多国家都很有市场,吃狗肉甚至是韩国、越南等国的饮食文化。当然,由此引起的抗议也是由来已久。
一种文明的影响
农耕民族没把狗当成尊贵之物
“杀狗吃狗比较常见”
狗肉,在中国某些地区,又叫“香肉”或“地羊”。中华狗肉文化历史悠久,狗肉是中国传统美食,食用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
“古代中国、古代韩国都是农耕文明,放羊牧牛,较为遵从牛羊在文明中的地位,传统文化中也没有把狗当成尊贵之物,因此杀狗吃狗都比较常见”,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主任金铉哲教授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而很多西方国家,由于多为游牧民族,狗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的一分子,因此他们爱狗而不吃狗肉。
而在韩国,吃狗肉可谓由来已久。金铉哲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古代韩国的狗肉历史,发展到11世纪左右的高丽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宋朝时期,就已经有烤狗肉的烹饪做法。
而古朝鲜人喜欢杀了狗之后,邻里乡亲聚在一起“共享盘中餐”,据说这能表现出一种“共同体意识”。
对狗肉的喜好,据韩国媒体公开资料称,是因为和其他家畜相比,饲养一条狗相对容易,喂些残羹剩饭就能养出来。此外,由于狗天性好动,其肉质好,“容易被消化吸收”。
与广西玉林的狗肉节相似,韩国人也是在三伏天吃狗肉,究其原因,“一个是传统文化里以热制热的理念”,金铉哲向成都商报记者讲解称,“二是民间的讲究,狗不出汗,伏天吃狗肉就象征着平安度过酷暑”,再加上“狗肉大补”的观念根深蒂固,每到三伏天,狗肉馆就迎来了“黄金季”。
韩国《首尔经济》新闻网曾报道称,一名国会议员对韩国国内狗肉消费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让人吃惊,韩国人每年要吃掉200万只狗,狗肉年销售额达到1.5万亿韩元。
越南也保存着这种传统文化。长期以来,越南人都爱吃狗肉,尤其是男人,总喜欢呼朋唤友去狗肉店,以啤酒或土酒伴狗肉就可泡一个晚上。吃狗肉在越南已经变成一种关于吃的文化。但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越南年轻人开始拒吃狗肉。
吃狗肉在日本历史上也一度盛行,后来因颁布了禁令而式微。但如今,日本每年仍进口一定数量的狗肉。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韩国餐馆里也常常可以找到狗肉供应。
两种文明的碰撞
从生存需求到情感依靠
“肉狗与宠物狗有很大区别”
金铉哲表示,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对狗的需求就已经从“填饱肚子”转向了“情感依靠”。如今的西方国家中,大部分狗都被当做宠物来饲养,宠物已经超越了动物的属性,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狗被当成家庭的一分子,是“情感伴侣”,而非肉食或役使工具。“毕竟现代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金铉哲说。
而世界各国的交流沟通,也把西方宠物文化带到韩国等亚洲国家,因此也就有了把狗当宠物与朋友的西方文明与千百年食用狗肉的东方文明之间的碰撞。
1988年韩国举办奥运会时,一些国外动物保护组织就以抵制奥运会为由进行威胁,强烈要求韩国禁吃狗肉。这场狗肉之争,也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具体体现。
在西方舆论的巨大压力下,金铉哲说,韩国曾经的狗肉一条街逐渐消失,如今首尔等大城市的街上基本看不到狗肉店,想吃狗肉还得有当地人专门带领前去。但金铉哲强调说,“韩国吃的狗肉是专门饲养的肉狗,不是西方人以为的宠物,这两者有很大区别,西方动物保护人士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概念。”
金铉哲本人也是爱狗人士,至今没有吃过狗肉,“但首尔周边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是保留着吃狗肉的习惯”,他说,在离首尔一小时车程的城南牡丹市场,那里还专门卖狗肉,但店家都不会打出“狗肉”的牌子,前往闲逛的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这是狗肉。
所以,在今天,吃不吃狗肉可能更多的是感情问题,而追溯这些冲突的起源,或许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饿急了,欧洲人也吃
南极探险 带的粮食不够
不得不吃了雪橇狗
狗肉食用在中国、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最为普遍,但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最近的考古发现显示,美洲人吃狗肉的历史,要追溯到九千年前。
在欧洲的历史上,通常在一些危难时期或食物短缺时期,狗肉也成了许多人欧洲人“填饱肚子”的选择。据报道,小冰期(14世纪至19世纪)初期生活在格陵兰的维京人发生严重饥荒时,这些欧洲人就吃了狗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巴黎被围。那段期间包括狗、猫在内的各种宠物,甚至动物园中的动物都被当成食物。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记载了此事。法国直到1910年还有狗肉铺子。
1912年挪威探险家罗尔德·亚孟森在他的首次南极探险中,由于携带的粮食不够,不得不吃了拖雪橇的狗。亚孟森说狗肉还不错,但他强调要吃自己的狗实在是非常难过的决定。
而至少从腓特烈大帝的时代开始,在德国的每一个重大危机中人们都会食用被视为羊肉替代品的狗肉。在20世纪初,其他肉类的价格高涨迫使德国人广泛消费马肉和狗肉。狗肉的食用持续至1920年左右。自1986年起,狗肉在德国被禁止食用。
在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岛等地区,从古至今狗都被当地人视作一种紧急食物来源。那里的雪橇狗通常用作拉雪橇,但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它们也可能被宰杀食用。
吃狗VS护狗 带来了什么?
玉林狗肉售价创新高
对玉林人来说,今年的狗肉节跟往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活狗因为不好卖而指望动保人士的“解救”,狗肉的销售价钱却卖到历史新高。
“今年看热闹的人多,但买狗和卖狗的人都比往年少。”玉林大市场附近一个卖烟的小卖部店主黄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夏至,这条街道两边卖狗的摊贩排成长长的队伍,达到五十余米。很多乡镇的人将自家的狗在这一天拉出来卖。
而今年夏至,最热闹的上午也只有二三十个狗贩。相反,看热闹、起哄的民众和各路记者将这条路堵得水泄不通,直到城管将道路疏通。据记者了解,因为很多兜售活狗的贩子都指望在这一天卖个好价钱而进行了囤积,但是因为禁止当街宰杀等管理措施,他们的活狗销路不畅。
21日下午5点半左右,狗贩李明泽有些郁闷,在大市场卖了5年的狗,今年狗肉节的销量比去年低很多。“去年,我那一天从家里运狗过来,运了四趟。而今天一趟都没卖完。”李明泽说。跟李明泽一样苦恼的是覃先生,他在大市场卖了三十年的活狗,今年的生意大不如前。“我去年卖了二十多只狗,我今天8只狗才卖了一半。”
但与之相对的是,熟狗肉的价钱却并不低,夏至当天卖到了历史新高25元/斤。记者在现场看到也有很多商贩在垌口市场、大街上摆摊卖煮好的熟狗肉。垌口菜市场有一家挂牌“飘香狗肉摊”的熟狗摊位,众多市民前来购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众多市民表示“要将狗肉吃到底”。市民们向记者吐槽对志愿者的不满。
在狗肉餐馆较为集中的江滨路,夜晚,熙熙攘攘的人群将大排档附近的路口堵得水泄不通。江滨路、新民路都被交警实施了交通管制。在离大排档五百米左右的路边,在两棵树之间挂着两条横幅:感谢您让国人看到了我们玉林人的团结精神;我们爱戴荔枝狗肉文化,更爱戴法律。据法制晚报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记者从省军队院校招生领导小组了解到,今年四川省军校和国防生体检日程安排已经确定,安排在6月27日至30日(详见省、市州招生门户网站)。同时体检政策有重要调整:上线考生参加体检不收取费用,同...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