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不仅包含了物质性的显性文化遗产,也包括隐性的人文遗产。这些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性的事件及人物、工业对国家和地区产生的重大经济贡献,以及工人阶级们长期在工厂企业里辛勤劳作所形成的一种无形的人文结构及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伴随着工厂的凋零而消失了的人文历史,但同时又寄托在了遗留下来的工业物质遗产当中。
□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只要有老朋友或者专业内的同行来成都玩,李异必定会引他们去看看“东郊记忆”。他是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对保留了巨大烟囱和锅炉等工业建筑的东郊记忆有一种特别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仅仅是对建筑美学的喜爱,也是一种对成都的城市记忆的触摸和探寻:工业退出去,记忆留下来,东郊记忆正是述说那段历史的活化石。
“一个城市没有绿化,就没了肺;没有自己的老建筑,就没了记忆。”其中,李异又相当看重工业建筑对历史的无声表达:它们不仅仅是一堆堆砖头和钢铁,而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并体现出一个短暂的疾风暴雨式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成都工业算得上历史悠久。成都的古代手工业作坊文明时期,由殷周时期金沙遗址揭开序幕。大量的金器、铜器、玉器、象牙器、陶器的发掘出土,昭示着当时成都的青铜冶炼和制陶业的兴起。唐宋时期成都纺织业兴盛,还是著名的造纸中心。
成都近代工业文明始于“洋务运动”。成都第一家近代工厂,是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祯在成都东门下莲池街拱背桥设立的四川机器局。此后,机器印刷、造纸厂、电灯公司、织布厂相继出现。当年有俗称的“三根半烟囱”,指成都造币厂、民康染厂、启明电灯公司和裕华纱厂,也被称为成都旧工业的标志。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国家把投资重点和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布局在成都市。1950~1960年代,国家156项工业基础化项目有9项落户成都东郊。成都东郊工业区方圆不到40平方公里的区域,拥挤着约200户机电、冶金等大中型企业。这里形成了大片工业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烟囱、锅炉和统一工作服的东郊,成为人们羡慕和憧憬的地方,这也是许多成都人曾经工作和生活的记忆之地。
人们早已经习惯了从建筑物外形上判断它们属于哪个工厂。
甚至不同的厂房,采光通风的窗户也千差万别。成都宏明电子厂主要生产车间厂房,采光通风采用顶部侧高窗形式。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生产车间的锯齿形天窗,从侧立面看竟有一种韵律感,而厂内的消防塔曾是成都市最高的建筑物。位于二环路南一段的国营南光机器厂,其渊源可追溯到四川机器总局。
在李异的眼中,这些镌刻着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老工业建筑,记载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工业化年代充满魅力的见证。
所以,20世纪90年代,当成都对东郊老工业基地企业实施搬迁改造时,就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些旧工业建筑,是不留历史痕迹铲平式的开发,还是改造性再利用?这成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政府以及老百姓都关注的问题。
李异曾和学生黄步瓯研究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已经成为主导模式。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将旧建筑变身为煤矿博物馆、展览馆、舞蹈室、小戏院等,如今这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例如北京798工厂改造为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创作室等;上海江南造船厂保留“江南文化”,部分厂房被改造为世博会展馆。
李异认为,某些产业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方位地标作用,其中很多还是所在区位的特征性地标,是人们从景观层面认知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除了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复兴工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工业建筑进行改造性再利用,而不是仅仅当作文物。
成都也开始了一系列有意思的尝试:对东郊工业区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寻找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并重的开发设计模式。
早在2005年底,《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正式出台,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利用促保护,成都量具刃具厂办公楼等90多处成都老建筑被纳入保护的视野,其中多处属于工业遗产。
2005年底,占地120亩的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成都市首座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主题式公园博物馆。它以场景图片、文字、实物等手段,重点展示了上世纪50一80年代成都东郊工业企业走过的历程。人们所熟悉的《建设者》雕塑、蒸汽机火车头、机床车间等,都能在这里见到。
而脱胎于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东郊记忆”,也从一座没落的工厂,转身成为以音乐为主题的公园。园区内保留了部分建筑、构筑物和工业设施,同时还规划了包括商务办公、演艺展览、音乐培训、零售、酒吧娱乐、酒店和餐饮等业态,一方面给游客以工业时代的视觉震撼,也可满足演艺、旅游、办公等各类需求。
李异认为,这些工业遗址作为近代城市发展的见证,与那些古代的城墙、庙宇、祠堂一样,成为承载人类历史的重要媒介和人类历史留下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留住这些工业文脉,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李异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东郊记忆里的那座音乐表演场地。在他的记忆中,这里是一座灯光球场,周围围了一圈宿舍。现在则成为一个演出场所,同时又将成都的生活习惯互为结合起来:人们可以继续坐在楼下喝茶聊天。
“这片厂房没有修成楼盘,这是好事。”李异始终认为,外地人来了,这是个认识成都的窗口,也是大家和这座城市的历史的一场对话。
早在2005年底,《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正式出台,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利用促保护,成都量具刃具厂办公楼等90多处成都老建筑被纳入保护的视野,其中多处属于工业遗产。
成都工业发展简史
古代工业
2001年2月殷周时期金沙遗址的发掘揭开了成都市古代手工业作坊文明的序幕。出土文物中大量的金器、铜器、玉器、象牙器昭示着当时成都青铜冶炼和制陶业的兴起,是成都古代工艺的重要特色。
汉宣帝时期在临邛一代打出盐井和火井,表明世界上最早的制盐技术和天然气使用源于成都;西汉时期广汉工官租住和管理漆器及铜器的生产,朝鲜平壤出土有“蜀郡西工造”的漆器铭文,表明世界漆器汉代中心在成都;西汉成都首创脚踏织布机,当时织锦业驰名天下,并且在城西南设立了锦官,筑有锦官城;唐宋元明时,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盛唐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成都在唐代是著名的造纸中心,也是世界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地。
现代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工业有了急剧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16.4平方公里的成都东郊,曾为我国电子、机电工业集中发展区。当时苏联援助中国的9项电子工业,4项集中在成都东郊。这里曾是四川工业的骄傲,当时四川省的13个重点工业项目,成都东郊占了一半以上。
60-70年代,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和“三线调迁”,一批大中型骨干军工企业在蓉兴建投产。在后来鼎盛时期,成都成为当时国家重要的军事工业生产基地、世界第四大光学材料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电子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后,成都工业也迎来了大繁荣时代———在东郊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69家,从业人员达15.3万人。1990年,东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4%,占全市国企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成都东郊工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东郊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普遍效益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制约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001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对东郊工业区进行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在此基础上,成都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积极招商引资,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加快了工业的发展步伐。
近几年来,在“产业升级”战略的引领下,成都工业先导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
2014年3月12日召开的全市工业和科技工作会议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成都工业工作的着力点进行安排部署,全力推进实施“1313”战略。
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00亿元(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汽车、石化、节能环保、食品、轻工成为千亿级产业。
发展战略
1个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个层级———形成“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层级
13个产业———重点推进13个产业发展
●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石化产业
●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
●优化发展:冶金、食品,建材、轻工产业
———据《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2014~2017)实施计划》
本专题参考资料:
胡跃萍《成都市成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硕士论文
张学君、张莉红
《四川近代工业史》专著
中国国家地理548期:
《工业遗产,记住一个时代》
专题部分图片由东郊记忆提供
新闻推荐
成都至长沙列车脱线 K504次昨晨在湖北境内一节车厢脱线,无人伤亡
■7月12日早上7时10分左右,成都开往长沙的K504次列车,运行至宜万铁路长阳至宜昌间,在过一个隧道时,14号车厢脱线■铁路工作人员随后将车厢分为两段,转移乘客,宜万线在中午12时47分恢复通车,今日途经宜万...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