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脱胎换骨原址重生

来源:成都商报 2014-07-13 23:28   https://www.yybnet.net/

经过改造重生的工业遗址,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历史景观,而这些工业遗产也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和城市生活重构的新标本。

对历史遗产的确认,也是一种认同,是对它们的历史价值的认同。工业遗产的形成,是历史前进的结果。我国终于走完了初期工业化的历史阶段,许多初期工业化的设施结束了其功能性的服务,而转变为纪念性景观。这样的景观或设施就是遗产,遗产帮我们回忆一个时代,同时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东郊记忆 老厂房里谱新曲

东郊记忆的前身是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也称773厂)18万平方米的厂房旧址。2011年,东郊记忆开园。开园之初,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音乐为主题的多元文化体验街区和音乐产业集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这里已成为集纳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

曾经,成都的第一根烟囱在此建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郊和东郊电子机械工业区,是成都当时最重要的工业区,以电子工业最为集中,有电子工业部署的1000人以上国防工厂8个。红光电子管厂可谓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佼佼者,新中国的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就诞生在红光的车间之中。

作为成都乃至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东郊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烟囱林立的天空,一时成了成都东郊现代工业发展的正面标志。1953年,代表成都现代工业的第一根烟囱亦在此建立。由于当时相当部分的工厂都是前苏联援建的大型工业、国防项目,因此很多东郊企业的办公楼和厂房都带有苏式风格。

1990年,东郊工业区的总产值占成都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东郊工业区同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步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慎重考虑,东郊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应运而生。基本设想是:对东郊企业实施异地搬迁改造,搬迁后原有的土地“腾笼换鸟”、“退二进三”,从而将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为新型工业基地和产业集群谋取空间。老红光厂,正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也是东郊记忆的选址所在。

工业文化的价值与新产业名片的结合

东郊记忆打造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与新产业名片的结合,利用大跨度、高空间的工业旧厂房为文化底蕴和建筑优势,通过设计上的巧妙变化,使其有效地承接了园区内部业态需要。

在旅游景区内,废弃工业场地上遗留的各种设施,包括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得到了保留。原工业遗址的整体布局、骨架结构以及其中的构成元素等也得到了尽可能的保护。

设计者在对各种由烟囱、车间厂房、道路、管道以及广场、活动场地、绿地等开放空间构成的要素等进行结构分析的前提下,使旧厂区的整体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在公园构成框架中得以保留和延续。

此外,设计者还通过对场地上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利用,使景观公园能容纳参观游览、餐饮、集会、表演、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充分彰显了该设计在具体实施上的技术现实性和经济可行性。

老厂观感注入新功能和内涵

步入东郊记忆,你会发现所有的建筑基础依然是原来的老厂观感,却注入了新的功能和内涵。前苏联援建的办公大楼成了东区音乐文化主题酒店,原加工玻璃的巨大厂房成为国家小剧场的文化基地,原亚洲最大的密封加工厂房被分割成音乐大市集、东区演艺中心、成都舞台等几个功能区,原玻璃燃气炉一带烟囱耸立、铁轨蜿蜒、管道镶嵌,被改造成为东区酒吧集中地带……这里还有西南最大的IMAX影城,影城脱胎于红光电子管厂六十年代的苏联老厂房,得益于老厂房宽敞、高大的空间结构,影城拥有22米长、4层楼高的巨型IMAX银幕。

新修的宏大建筑,也都谨慎地在外观上保持着与这种旧工业时代风格相濡以沫的特点:阔大的空间格局、充满记忆的红砖墙、厂区大院常见的高大梧桐,使其天然适合作为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物理载体,为LOFT、展馆、创意类商铺留下有“足够想象力”的空间。

东郊记忆的内容建设几乎从建设期便同步运行:成都最好的IMAX影院,展览类的艺术培训场所,“网络文化创意基地”、“网络视频产业基地”、“摄影创意产业基地”、全球华语唱片新歌首发地,全球最知名的汽车品牌如保利捷、宾利、大众等都将新车发布会开到这里。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排名第一的国际斯诺克赛事也永久落户东郊记忆……

成都商报记者 王游之 整理

U37创意仓库 旧仓库里装新货

沿着水碾河南三街走进去,眼前延展开一个热闹的集市。小贩的簸箕里装着汤麻饼叫卖,老人悠闲地遛着吉娃娃,妇女埋头伏在缝纫机上做衣服……这里像是从老成都平面图上剪下的零碎旧片段,却又分明隐藏了一处新乐土。视线最深处,三面围墙围起一个园区,一道大门,上面几个大字写着“U37创意仓库”。

上世纪60年代初,水碾河一带曾经是钢管厂的天下,四周一片荒郊和农田。南三街是工厂配套的生活区,一栋栋工人宿舍从田坝中拔地而起。成都医药集团的仓库也兴建于此。街对面,是著名的成都饭店。

如今,成都饭店早已随着一声爆破轰然倒下,过去的老街区面目全非,这片仓库却意外留存了下来。

U37园区就藏在南三街巷尾,不大,走一个“之”字型就能逛完。园里一共10栋老旧的砖房,全是静默的黑灰色。许多库房都十分空旷,紧闭着大门,透过玻璃望进去,你能看到一地的阳光。一条建起绿色廊架的过道两旁,新搬进去的店家很是显眼。那些鲜艳的招贴画与四周暗哑的灰砖形成强烈的对比。

U37招商中心负责人罗炬告诉记者,这里以前一直都是成都医药集团的仓库。“这个仓库很早就有了,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具有当时鲜明的工业建筑特色。”

直到前年,集团仓库搬迁,留下了空旷的库房。“陆陆续续租给外来的服装公司与印刷厂。现在集团决定收回来,重新打造成一个创意文化产业区。”

罗炬当时也是这个园区的策划者之一。“团队里大多是年轻人,不少人还有海外留学背景。我们有个统一的想法,就是引进国外艺术文化街区的概念,把成都做文化的人聚到一起,形成一种平民化、生活化的艺术氛围,而绝非浓厚的商业气息。”

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个理念,罗炬与他的团队找到了北京798艺术区的朋友一起研究,打出“LOFT”工作室的概念,也邀请了国外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针对每一栋建筑用途进行改造。“我们并没有对建筑做大的变动,只是进行局部调整,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自然、原生。而每一个租用的商户,都可以自由去选择他们的装修风格。”

2012年6月,U37正式对外招商。现在,U37园区内有开视觉工作室的,有推广复古文化的咖啡馆,也有像八又二分之一这种主题文化沙龙,就连园区的围墙也提供给了那些没有场地的涂鸦团队。

很多人喜欢把U37和北京的798相提并论,但罗炬并未有这样的宏愿。从实际出发,他更希望未来的U37成为另一条小通巷。“就像是曾经的老街坊邻里的感觉,可以彼此串门,一起聚会,大家玩在一起。”(据《明日·快1周》)

狮马路92号

废旧厂址上长出的创意空间

狮马路92号是坐落在成都城北老城区小关庙附近的一个创意空间,空间以门牌号命名。创意人刘洋是成都新生代知名建筑师,热衷于旧建筑改造,并推崇紧凑城市的理念,主张“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的设计思想。

2011年,刘洋把自己的云集建筑咨询公司搬进狮马路92号工作室,一同搬入的还有毕方文化咨询机构。

入驻之前,狮马路92号是一间废弃的街道印刷厂,厂房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刘洋看中了厂房10米高、近800平米宽的宽敞高大空间。通过简单的加固和清理,同时对厂房的采光进行了改造———在房顶两侧各铺置一条玻璃亮瓦,增加工作室的采光,再种上花草,老旧的厂房立即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为了保留工作室原有的工厂特质,工作室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区域用于存放各式各样的工具。创意人刘洋称,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建筑原有的工厂底色和工业元素,这也与云集建筑设计咨询公司“玩工作”的口号不谋而合。刘洋希望年轻人能够在这个区域内回归到自己动手和摸索的过程,创造设计出一些好玩又有用的东西。

如今的狮马路92号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办公空间,它还整合了展览与社交等多元功能。你常能看到一帮年轻人在此健身、开party、品尝美食,开读书会,在工作室里,甚至还有两条狗。

“把老的建筑留下来,给它植入新的功能”是刘洋的理念,他认为,城市里很多旧建筑都是有价值和值得保护的。

成都商报记者 王游之

工业遗址

优秀改造案例

■英国爱尔兰

斯内普麦芽厂改建音乐厅

1967年,英国首先将一座麦芽厂改建为爱丁堡狂欢节的音乐厅。这座位于索福克郡斯内普的麦芽厂建于19世纪中叶,一直以来就是著名地标。

由于经营问题,麦芽厂在1960年停产关闭,大部分厂房被用作堆放和烘干谷物,最大的一座厂房则闲置着。后来,爱丁堡狂欢节的组织者看中了这个乡土气息浓厚的厂房,决定将其改造为音乐厅。

负责改造的事务所将原建筑内隔墙拆除,新的木屋架和钢索毫无遮掩地暴露着,没有粉饰的原建筑的内墙和槐木与藤条制成的座椅展现着工业与乡土气息相融合的性格。

这个135英尺长、80英尺宽,可容纳800人的音乐厅当时的改造费用只有15.2万英镑,麦芽厂的再利用也使其成为工业建筑改造为音乐厅的先驱。上世纪90年代,日本金泽市民艺术中心以及20世纪初皮亚诺改建的帕格尼尼音乐厅都能看到它的影响。

■美国高地公园

美国高地公园的水景住宅是将一个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居住场所的例子,是达拉斯一个意义重大、姿态鲜明的工业用地改造项目。

它的原址是一个废旧的泵站,改造后成为带有解构主义色彩的居所花园,保留了原有的机械设备,各种齿轮和阀门,采用了可持续设计的诸多手法,体现了从工业到艺术的转变。

■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尽管这座钢铁厂曾辉煌一时,但产业的衰落还是让这座工厂在1985年关闭。

1989年,市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成供当地人和旅游者休憩参观的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师比德·拉茨承担设计任务。1994 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成为埃姆舍公园中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之一。

■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

在原油作为最主要生产能源的上世纪初,美国诞生了许多原油生产厂家。但随着天然气能源的开发及利用,部分原油生产厂家逐渐走向没落。

在美国西雅图市联合湖北部的山顶,西雅图石油公司建了一个主要用于从煤和原油中提取燃料的工厂。被弃后,西雅图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景观公园。

西雅图油库公园面积达8万平方米。经过有选择的删减后,剩下的工业设备作为巨大的雕塑和工业遗迹被保留了下来。

设计师凭借对西雅图油库公园的构思与设计,获得美国建筑师最高奖项: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最高设计奖。

■北京798

位于北京的“798艺术区”原是前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由德国一家建筑机构负责建筑设计、施工。这家建筑机构和著名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个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同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与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

90年代后,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

■上海红坊国际艺术文化社区

红坊国际艺术文化社区位于上海市虹桥路570号,是原十钢十厂的原址,这里曾记录了昔日上海钢铁产业的鼎盛时代。

不同于上海其他创意园区基于老建筑之上的那种大兴土木的重建式改造,老钢厂最大的特点在于原生态式的保护。从巨大雄伟的原炼钢主车间,到犹如迷宫般的生产流程制作工作区,以及当时的红砖墙面,皆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中,兼顾使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原有肌理,展现空间特征和再现历史原貌,也是红坊国际艺术文化社区在设计与改造中所坚守的原则。(王游之 整理)

新闻推荐

工业退出去记忆留下来 留住工业文脉守护城市记忆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异,对保留了巨大烟囱和锅炉等工业建筑的东郊记忆有一种特别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仅仅是对建筑美学的喜爱,也是一种对成都的城市记忆的触摸和探寻:工业退出去,记忆留下来,东...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天天竞猜赢大奖2014-07-13 23:28
猜你喜欢:
评论:(脱胎换骨原址重生)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