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禾《六个字母的解法》
比较文学博士刘禾《六个字母的解法》破解历史名人“朋友圈”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大约无人不晓,也算文学研究中的一道风景。不过,我最初对这位作家发生兴趣,倒不是因为他的作品,而是出于好奇,这个人为什么一辈子租房子住?”
这位好奇者,就是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顺着对纳博科夫的好奇,刘禾又发现一个更有趣的谜:在纳博科夫的自传中,有一个“在英国家喻户晓,拥护列宁和十月革命,喜爱拿着烟斗和纳博科夫谈文学”,他的真名被纳博科夫故意掩盖,而是以6个字母组成的一个单词Nesbit代替。纳博科夫是俄罗斯文学大师,他曾在剑桥读书,结交很多著名的校友。这个Nesbit(奈斯比特)到底是哪位?吸引了好奇者,一路探寻。
在探寻的路上,刘禾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侦破”还原历史的一个个的小细节,刘禾试图对20世纪初的世界范围内顶级知识分子圈的精神景象,做一个更清晰、鲜活、全面地呈现。这些小故事,像众多溪流注入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形成一本书,这就是《六个字母的解法》。
A
“侦查”纳博科夫自传人物
还原一群高知“众生相”
在徐志摩写的关于剑桥的那些诗中,完全没有任何真实的影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只有康桥的柔波、挥一挥衣袖,他看不到大时代里的可贵细节和特别的氛围。
Nesbit究竟是谁?会是李约瑟吗?会是贝尔纳吗? 会是沃丁顿吗?《六个字母的解法》的结构主线,是考证纳博科夫自传中一个叫“Nesbit”的人物真人到底会是谁。为了“侦破”这六个字母背后的真面目,学者刘禾几乎是开始了全球追踪,“侦探足迹遍及英国、法国、瑞士等诸多历史现场,寻访证人,调阅证词,对比证物,一大批涉案者随后渐次浮出水面。”(韩少功语)。 在寻找Nesbit到底是谁的解谜过程中,牵连出以“牛津剑桥故事”为核心的人物关联圈。其中有地位显赫的科学家贝尔纳、李约瑟、沃丁顿,人文界名流有诗人里尔克、作家乔治奥威尔、诗人艾略特、海耶克、徐志摩、萧乾。一大堆彼此独立又相互交集的人生故事,被神秘的Nesbit串结起来,成了命运互相交叉的关系网。其中有两位是国内读者都知道的名字,其中一个是《1984》《动物庄园》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另一个是中国民国时代诗人徐志摩。
关于乔治·奥威尔,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小说表现出对专制持谴责的立场,但刘禾在书中提到,通过查阅目前已经解密的真实档案资料,奥威尔本人的政治倾向,与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客观、中立、理性并不符合。比如他曾与英国政府的情报机构合作,秘密提供一份人物黑名单,在这个名单上,有不少文化名人都上了榜。如卓别林、萧伯纳等。也正是这份由奥威尔秘密提供的这份名人黑名单,因为时间重叠,空间一致,以及与纳博科夫描述的Nesbit关键特征符合,成了刘禾破解谜底尤为关键的重要线索范围。
对于徐志摩,除了他的爱情罗曼史,英年早逝的悲剧,徐志摩与剑桥大学的渊源,也被提及。1920年代初,徐志摩曾经在剑桥大学当旁听生,待了一年多,写了很多关于剑桥的诗句,比如《再别康桥》,在国内影响很大。作为学者的刘禾,把徐志摩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和剑桥大学的整体大背景下重新来思考。俄国著名作家纳博科夫,差不多也是同时期在剑桥读书。刘禾写道:“我甚至怀疑,在1921年初夏的某一个清晨,徐志摩可能与穿着紫红色睡袍的纳博科夫在三一巷的拐角处不期而遇。当然,他们互相不认识。两人擦肩而过,各自走向一个未知的命运。”
在刘禾的侦探之旅中,曾经也在剑桥读书的著名战地记者、作家萧乾,也现身了。“一天深夜,我把电视机打开,正逢公共电视频道在播放纳粹德国空军轰炸伦敦的纪录片,看着伦敦的男女老少井然有序地走进地铁防空设施的画面,我忽然想起萧乾的伦敦日记。”在萧乾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活着的英国作家都进入过他的视野。萧乾不仅和E.M.福斯特建立了特殊的情谊,就连奥威尔黑名单上的英国作家普利斯特利,也被他记上了一笔。”刘禾感慨道,“同样在伦敦,同样在剑桥,尽管前后相差十几年,为什么萧乾的眼睛看到那么多?徐志摩的眼睛看到的那么少?”
B
尝试文体创新实验:将非虚构向前推进一些
“作为学者,她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欺负\’读者,当然,她也不故意讨好读者。总体来说,刘禾在这部作品中,是跟文学谈了一场高深的恋爱。”
近日,刘禾携该书来到成都,在白夜酒吧里,与诗人翟永明、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诗人柏桦、建筑学家兼小说家刘家琨等人对谈。这些对谈者一个个发言中,都显得很激动,表示自己对该作品的形式及内容得到独创性而惊讶,因而对该作品爱不释手。既有推理小说的智商被尊重的侦探快感,同时又有随笔的文笔灵动和清新。学者的素养是渗透散发到书中,但做学问的学究气却能被很好地控制,难能可贵。
作为一名优秀学者,刘禾在这部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掩盖不住的学者素养,比如她的追问一环扣一环;为了查证一个信息,踏访世界多个地方的资料馆,查阅很多罕为人知或刚解密不久的资料,进行文本细读和细节研究。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将这种学者素养表现成让一般普通读者敬而生畏的学究气,而是用近似悬疑的情节、诗意随性的文笔,将她要表达的意思,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著名建筑学家兼小说家刘家琨在读完这本作品后说,“作为学者,她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欺负\’读者,当然,她也不故意讨好读者。总体来说,刘禾在这部作品中,是跟文学谈了一场高深的恋爱。”
韩少功在为该作品写的序言中谈道,这部作品是一部“思想的侦探小说”,认为刘禾身为一位资深学者,去写侦探小说,显得很特立独行,不同凡俗,因为“侦探小说常被归类为俗文学,大多配以花哨或阴森的封面,堆放在流行读物摊位,吸引市井闲人的眼球,令他们心惊肉跳却也没心没肺地读过即扔。如果有人要把思想理论写成侦探小说,如同一个经学院要办成夜总会,一个便利店要出售航天器,在很多读书人看来纯属胡闹。本书作者刘禾却偏偏这样做了。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她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对此评价,刘禾说,“其实在这次写作里,我自不量力想进行一些文学实验,看能不能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将非虚构再向前推进一些。我想做点文体突破的试验。总体来说,你可以把它当小说读,也可以当成非虚构。这都没有关系。文体归类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智力挑战,对思考有兴趣,对历史有好奇的人,会喜欢我这本书,感到它特别之处,并且有一种智商被尊重的感觉。”
为什么愿意做这个尝试?刘禾说,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她在美国做学问已经有30年时间,英文写作已经被规范化,这是她第一次用中文写一部非学术作品,“回归母语写作,感觉很微妙、新鲜,正好适合在文学写作上进行一些尝试和实验。另外一方面,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状况不太满意,在我看来,在当下的国内文学界,不少作品都观念陈旧。形式上也没有太大的突破。最后,20世纪的国际知识圈里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的确想讲给更多人知道。而我讲的这些有意思的故事,不可能在网络上搜一下就能搜到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其中一个必要的素质,就是要有能力提供受众自己没法随意获得、而有新意的内容,这是非常关键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学者刘禾以纳博科夫自传中提及的神秘的6字母人名 Nesbit 为线索,踏上一条“思想侦探之路”
□在探究的路途中,刘禾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她将这些发现,写成了连环套似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像众多溪流注入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形成一本书,这就是《六个字母的解法》
新闻推荐
制图/姜宣凭摔下儿童椅受伤的贝贝。律师说:儿童餐椅至今尚无相关行业规范8月中旬,家住新会展中心的操先生带着1岁的儿子贝贝到优品街一家火锅店吃饭。坐下不到10分钟,火锅店提供儿...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