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缅怀先烈。
9月3日,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下,98岁老兵郑维邦以标准的军礼致敬胜利,缅怀战友。
9月3日,是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9点,天空飘着小雨,成都人民公园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聚集了不少人。他们当中,有当年参加抗战的老兵,有老兵家属,也有普通市民,他们向纪念碑深深鞠躬,一起缅怀抗日英烈。
据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统计,以黄埔军校为主干,截至去年底,登记在册的川军抗战老兵已不足400人,其中年纪最小的老兵也已87岁。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副院长叶敦序说,“老兵们的战斗历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场】
自发组织每月一聚
老兵叙旧缅怀战友
在人民公园的茶楼里,20多位抗战老兵身着戎装,佩戴军功章,坐在一起叙旧聊天。今年87岁的抗战老兵李建功说,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老兵及家属特意在此聚会,缅怀牺牲的抗日英烈。
李建功告诉记者,在此聚会的基本都是当年远征印度、缅甸的远征军老兵。由于经费问题,聚会由从前的每月两次减少到每月一次。“每个月10号,我们都会穿戴整齐,戴上纪念奖牌和奖章,到人民公园相聚。”【讲述】
苦战迎来胜利时刻
朝天鸣枪尽情宣泄
98岁的抗战老兵郑维邦站在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下,拿出勋章,颤颤巍巍地挂在胸前。拄着拐杖的他努力挺直腰背,抬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父亲每年都会来纪念碑下缅怀牺牲的战友。”郑维邦的女儿郑秀英说。
1939年9月,23岁的郑维邦随国民革命军47军出川,当时每个士兵身背12双草鞋,一路北上,长途跋涉,终于在11月前后到达了山西。“到山西时天寒地冻,冷得发抖,遇到好心的老乡,会送一双布鞋给我们。”郑维邦回忆,在山西与日军的战斗非常艰苦,顿顿都吃小米稀饭,连续吃了三年。
在1941年5月的中条山战役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郑维邦的很多战友血染沙场,他的一只耳朵也被震聋。
“听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时,我们高兴得不得了。”郑维邦提高嗓门说,1945年8月15日,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战友们都兴奋不已,纷纷掏出子弹,上膛,朝天鸣放,“战争终于结束了,以后再也用不上子弹了!”
【追忆】
摆放旧照纪念亡父
8岁见到战败日本
在纪念碑旁边,有几幅抗日老照片的展板,分别展示了日军在湖南芷江县受降、在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协议等情景。摆放这些照片的是76岁老人廖品正,他的父亲,是当年中国派驻日本占领军先遣部队参谋廖季威。“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更多人了解抗日战争,也以此纪念父亲和英勇的川军。”廖品正说。
廖品正回忆,根据《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后,应由盟国派遣占领军,在日本的要地实行占领,以监督其解除武装和降书的具体实施。1946年5月27日,盟军方面安排中国驻日占领军先遣队一行13人,乘坐美制B24轰炸机从上海飞赴日本,廖季威就是其中之一。精通日语的他,任驻日占领军先遣队上校参谋。
“1946年11月,8岁的我随母亲到了日本,见到了战败后日本的情形。”廖品正说。
材料不全放过战犯
父亲一直心存遗憾
“1946年5月我父亲到东京,正逢东京审判拉开序幕。”廖品正说,当时父亲作为驻日代表也出席了审判,参与南京大屠杀的谷寿夫、日军第六师团长叽谷廉介、原田以及在南京汤山搞杀人竞赛的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等12名战犯,都是由廖季威所在的军事组经办引渡回国。
廖品正说,根据当时情况,必须材料齐全才能引渡罪犯。“当初中国能提出确切的战犯及具体犯罪事实的不多,放过了一些战犯,父亲直到2007年病逝,对此都觉得很遗憾。”
华西都市报记者肖茹丹实习生张雨儿摄影吕甲
新闻推荐
华西都市报:9月3日7时30分,载着百位四川家具老板的飞机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顺利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后,乘坐商会安排的大巴到达东莞厚街,参加率先开幕的东莞名家具展。包括鼎高、中山骏马、港府太子...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