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青羊区望仙场街赵渭滨烈士墓前缅怀。
□川籍抗日英烈
赵渭滨(1894—1938)
四川新都人。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赵渭滨与122师师长王铭章将军一起浴血守卫滕县,牺牲于县城西门,时年44岁。
1894年,赵渭滨出生于成都新都。18岁那年,赵渭滨毅然从军,直至最后牺牲,他都坚守着自己为国为民的信念。让赵渭滨留名于世的,除了壮烈事迹外,还有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人的殷切关怀外,还直陈了对局势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许。
家书
“这种痛心不能往下说了”
全文1700余字的家书是赵渭滨当年在太原所写,信中不少内容都揭露了当时川军装备的落后和无畏抗战的决心,“不过川军的枪等于零,重轻机枪均土造,不能连发,没奈何只有以血肉去与敌人机械化的部队机炮火碰。结果之如何,不问可知了。”
赵渭滨还在信中痛陈对封建势力和军阀的看法,“封建势力和军阀的总崩溃,自然是最近将来即可看见的事!可恨的这种残余和新型的势力,不铲除于民众手中,而铲除于敌人。坐使我们几千万无辜民众,也随它们而断送。这种痛心,真不能往下说了。”
后人
儿孙满门皆是航空人
在家书开头,赵渭滨便直问儿子“你学校的通知到了么?何时入校?”
信中所写,正是赵渭滨最关心的事,儿子赵世诚是否拿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2013年,赵渭滨的孙女赵令蓉和丈夫来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参观和悼念时接受采访说:爷爷因为看到国家国力较弱,特别是航空方面,所以他鼓励子女要从事国家航空事业。赵渭宾的期望没有落空,其后人大多在从事航空事业。儿子赵世诚1993年去世,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是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设计部副主任,也是我国某型号飞行器的副总设计师。”赵世诚的儿子曾撰文回忆。
赵渭滨希望儿子“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服务!能够在复兴名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的愿望也最终成真。
牺牲
中弹倒入城壤,就地安葬
怀揣着对未来、对国家的殷切期望,赵渭滨倒在了日寇的枪口下。
1938年初,赵渭滨随王铭章奉调由山西转赴山东前线。3月初,王铭章奉命固守滕县。3月17日下午,日军占领滕县南面城墙和东关。至下午5时许,王铭章率部突围不成,从城西北角登上城墙继续指挥作战,这时日军已占领西门城楼,继续向前迫进。
在此紧急情况下,王铭章和赵渭滨及其他随从利用城墙上的电线缝溜出,准备到火车站去指挥布置在那里的124师372旅继续与敌人搏斗,不料刚走到西关外电灯厂附近,即被西门城楼之日军发现,一阵机枪扫射,赵渭滨中弹倒入城壤,当即牺牲。赵渭滨的遗骸最终在滕县就地安葬。
缅怀
成都存有烈士墓碑
在成都青羊区望仙场街5号锦江南侧,留有一座纪念赵渭滨的烈士墓碑。这座墓碑由原成都市西城区政府于1985年8月25日修建,占地面积20余平米。
维修改造后的赵渭滨烈士墓占地面积达40余平米,加固翻新了墓碑,黑色花岗岩为碑身的墓志铭,对赵渭滨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
此外,青羊区民政局将赵渭滨烈士墓的保护管理纳入到国家、省、市、县烈士纪念设施四级保护管理体系,实施分级统一保护管理。目前已为瞻仰烈士和爱国教育的场所。
9月2日下午,记者前往赵渭滨烈士墓探访,看到不时有市民在路过时,低头缅怀这位抗日英雄。
华西都市报记者熊浩然摄影吕甲
新闻推荐
成都抗战老兵李耐寒在抗战胜利69周年前一天离去。(图片由四川抗日老兵救助会提供)“老兵不死,他们只会慢慢凋零”。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当...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