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图书得主 张新颖
《沈从文的后半生 一九四八~一九八八》
复旦大学的教授张新颖并非偶然走进沈从文的内心世界,从他1992年偶然在《收获》上读到沈从文开始,他就渴望了解沈从文一生的脉络。从那时起,张新颖开始真正琢磨起沈从文,多年来,他陆续出版了《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论沈从文:从一九四九年起》。
“为什么很多比沈从文更有才华的人都浪费掉,而沈从文可以留下故事?这是我的书最想关心的东西。很多人都觉得,时代的力量太强大了,其实不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跟他的时代构成非常有意义的关系。在我眼里,沈从文当然有他的才华,但是沈从文也是一个普通人。重要的是,他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做出了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构成了历史的意义。”张新颖说。
十年磨一剑,《沈从文的后半生》终于出版,张新颖说他写《沈从文的后半生》,就是自始至终不让自己自以为是,几乎是很笨拙地顺着年月来写。他并不想为沈从文“代言”,因为他想真实还原出沈从文在那个年代里漫长的内心生活,但是这种丰富、复杂、长期的精神演变,并不能推测、想象、虚构而来,所以张新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在浩瀚的资料中找出沈从文的“原话”。
如今,这本书已经得到了如潮的好评。《沈从文的后半生》也被评为《成都商报读者口碑榜》年度图书,张新颖感谢读者的厚爱,他说,想让读者看到的不是人事恩怨、文坛八卦,即便在时代变革之下,沈从文也能从自我价值的绝境中突围。
张新颖说:“沈从文把自己看作河中的一枚普通石子。他的生命也是一条河。那些在别的作家笔下要经受现代考验和质问的普通人,到了他眼中变成了生活自在的,自身有着人性纯朴品质的人,所以他会在船夫身上,在最基层的士兵身上看到庄严、诚恳、努力的东西,对他们的尊重和学习,不管是他从事文学,还是后来进行其他研究,都是如此。”多年后,诺贝尔评委马悦然无不惋惜地透露:“如果1988年沈从文不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张新颖称,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获奖与否并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沈从文虽然有无法跟随时代变化的一面,却比时代走得更久。他曾经远离潮流,而潮流过去之后,沈从文的东西反而能保留下来。”
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实习生 蓝博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昨晚,成都最大的谈资是——— “谈资”承包一条街 2000粉丝边烫火锅边摆谈资
往日里,来玉林这些火锅店吃饭,常常都要站在冷风中排两个小时以上的队。昨晚6时30分,却有这样一批人,大摇大摆地来到玉林这些知名火锅店,不排队、不点菜,只是亮明了身份,就被邀请到宽敞明亮的专区,锅底、...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