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现形
名词解释:此电商非彼电商。真正的电商,是指淘宝、京东等,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交易和支付。而楼市中所谓的电商,则是指通过网站、公司,在售楼部现场收取购房者一定费用,抵扣购房款的方式。比如,交5千抵1万、交2万抵3万,收取的金额和抵扣的购房优惠,根据开发商和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部分电商还有代为投放广告、带看房团、带活动资源等功能。
房产电商越玩越苍白
“实际上现在楼市中的电商,都是伪电商,真正的电商应该是京东、淘宝之类,实现的是网上交易和支付。而楼市中的电商,其实质则是收取‘人头费\’。”业内资深人士李先生表示,今年开发商都逐渐看明白了一点儿,电商的玩法已经被部分开发商所摒弃,或者是开发商自己跟自己玩儿了。而此前电商的领军网站搜房网,也开始向营销渠道的深度拓展转型,并不单纯只是电商。
今年10月,已经有本土知名开发商旗下的数个项目全线停止与电商合作,改为自己玩儿。“与其给别人,不如给自己。这家公司就是真正看明白了,自己在项目现场找公司收取费用,之后大部分归开发商,由开发商自行支配媒体的投放、渠道的推广等。”一业内人士表示。
电商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近两年的事。去年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成为不少开发商的“救市良药”,到今年,已经有不少开发商对电商态度暧昧。在成都商报记者的调查过程中,开发商们无一例外选择了匿名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部分则抱怨合作过程中,电商配置的活动、行销资源太少,收取的费用很难监管其成本和使用。
其中一名仍看好电商的开发商表示,在缺少营销费用的时候,电商对开发商依然是一个手段。另一名开发商则表示,此前项目在强推期用过两个月的电商,但“从长效来看,效果很难衡量。”他认为,电商和传统的推广思路相比是一种改变,以前都是开发商先投入营销费用,结果怎样不知道。但做电商,则是以结果为导向,根据成交来收取费用,在市场不明确的情况下,这是降低开发商风险的一个办法。以结果来衡量成效,让不少开发商开始反思。
“但电商合作中的问题,还是成效的问题,很难去衡量它带来的实际效果。因为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最后成交的时候,很难认定成交就是由电商这个渠道带来的,分享了很多并非他努力带来的成果。”他表示,开盘前属于强推期,和电商的合作可以节省网络推广这部分费用,但中后期的效果会递减。从目前的合作来看,行销公司和二手房中介的合作效果更好。“电商也只是阶段性产物,未来2.0、3.0版本,或许可以将电商和行销的优势集中起来,能使成交的关联性更强是最好的。”
成都商报记者
刘婷
政策松绑
名词解释:2014年9月30日,央行“房贷新政”出台,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多套房在非限购城市结清贷款,也可以发放贷款。这一政策被业内评价为本年度各种松绑政策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此外,今年以来,包括公积金贷款调整、降息等一系列政策层面的利好信息不断释放。
新常态下
楼市回归理性
纵观2014年的房地产市场,前三季度成交持续低迷,房企打折,亦有不少企业的破产传闻和资金危机闪现。四季度伊始,央行出台“9·30房贷新政”,大规模放松房贷,提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额度,让全国开发商愉快地过了一个国庆节。整个国庆节黄金周,全国的房地产市场交易有了大幅度回升。
相比今年其他房地产相关政策的出台,“9·30房贷新政”无论在力度还是吸引力上都有着本质区别。从央行发布的新政全文来看,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针对已有住房的居民在结清房贷之后,再此买房可以算首套房。第二,强调利率下调至7折,但是由各家银行研究后执行。
此前,国家在金融层面一直收紧二套房的房贷,在“认房又认贷”的严苛下,不少改善型购房者的需求一直受到压抑。政策的第一点被认为是针对以往偏紧政策的松绑,释放了一大波改善型购房者的住房需求。而第二点被认为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各家商业银行不可能全面执行7折利率,执行则意味着银行要亏本。
从“9·30房贷新政”的影响来看,在成都秋交会期间,正值房贷新政发酵和显现的阶段,房交会现场的到访人数和咨询人数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对于购房者来说,那些改善型购房者一直苦恼的首付款问题得到了解决,市场因为政策释放而形成了一股新的购买力,改善型住房迎来一波销售潮。
随着“9·30房贷新政”、公积金新政、降息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今年下半年以来,整个楼市处于2009年以来“政策最宽松期”。但与各家开发商期待的销售强劲期不同的是,近期政策松绑带来的边际效应逐渐显露。一方面,围绕“9·30房贷新政”、降息、公积金新政等开发商一番大肆炒作之后,购房者对政策带来的利好感受正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临近年终,购房者的看房和购房意愿也有所下降。
在此背景下,即将到来的2015年的成都楼市,还有什么政策松绑可以再一次刺激购房者的消费意愿呢?而即将于2015年3月正式实施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又会对楼市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成都商报记者 陈佳曜
行销乱象
名词解释:房地产行销,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坐销。顾名思义,坐销就是坐等着购房者上门来买房,行销就是走出售楼部向更多的购房者销售。坐销主要是靠媒体广告吸引目标客户群到达现场,销售人员足不出户进行销售;行销就是销售人员主动出击,到人群中去寻找项目的目标客户。
拉客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行销为何是乱象?举个例子来说。今年9月21日,建发·鹭洲国际开盘,上午11时许,在鹭洲国际的营销中心外,北至锦城湖,南至华阳,西至武侯大道,东至天府大道,方圆数公里内的20多家楼盘,都把建发城市营销中心当成了自己卖房的主战场———“截和”。经常出没于华阳客运站和世纪城地铁站的人可能都遇到过,刚刚走出地铁站或客运站,就被一群“小蜜蜂”围上来询问:“看房吗?”如果行人稍微流露出一点购房倾向,“小蜜蜂”们就会竭尽所能把客户带到项目上,用电动摩托车、小轿车甚至是自行车带人去看房。而只要能够带人到项目上,那就意味着可以从开发商那里得到“人头费”。据了解,每个被拉上门的客户都被明码实价,根据客户“质量”的不同从200元至数百元不等。
雇佣行销的楼盘,可以利用行销将周边竞争项目的客户通通拉到自己的现场。在项目的价格、品质、户型等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谁先抢到了客户就意味着更高的转化率和成交率。所以,在区域内只要有一家项目使用了行销,其他楼盘必须跟上,否则客户都会被集中到一家项目。自然,行销的费用水涨船高,哪家楼盘给的钱多,行销就带人去哪家楼盘的现场,导致现在有些区域内的项目不给行销“人头费”就没有客户的现象。
实效机构的吴昊指出,“不要指望电商和行销能有多大帮助,他们只起到在区域内重新分配客户的作用。不要指望行销拉客过来,因为行销并不创造客户。”如果某一个区域内所有项目都沉浸于行销带来的客户“快感”,无疑是将楼盘所有的销售路径都建立在了行销能够带来客户,而非项目本身。楼盘前期定位、户型设计、产品质量等在强势的行销拉客前面,都退化到了劣势的地位,这本身也是楼盘营销的悲哀。
而对于购房者来说,行销为了将人带到目标楼盘,都会将项目说得天花乱坠。因此购房者需谨记,行销的说辞不具备任何的法律效力,行销承诺的大赠送、高绿化、完美配套等等说法,很大可能都只是为了忽悠购房者去现场。购房者在遇到行销人员极力推荐某楼盘时,更应该多加注意。
成都商报记者 陈佳曜
瞄准中产
名词解释:百度百科对于中产群体的定义是“收入和社会地位均处于中间水平的群体”,他们普遍都有过一次或多次的购房经历,但在从前刚需独大的市场中鲜有人会关注到他们。而2014年可以说是中产置业的逆转之年,无论从产品供应还是市场需求层面,中产群体的市场份额都越来越大,他们已经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
改善型住宅的春天已然来到
不久前,位于城南剑南大道延线的5000亩高端低密大盘黄龙溪谷推出二期龙樾台组团,开盘当日热销过百套,销售房源均为独栋与双拼等低密住宅,每栋120万~200多万元。“类似这样的产品是专为城市中产群体设计的,他们都不是首次买房,而希望通过这一次换房实现住别墅的梦想。”有业内人士指出,黄龙溪谷从8月入市起便在销售上大放异彩,这与其产品调整抓住了城市中产的需求息息相关。
中产群体普遍拥有一次以上的购房经历,所以再次购房时,其置业特征与刚需首置型人群有着明显区别,他们对品质、品牌、项目定位、产品体系以及增值服务等方面均有着更加苛刻的要求。总体而言,满足改善型需求是新中产阶层购房的最大共性。
如果你对今年成都楼市稍微有所关注,以改善为需求的购房大军搅热的并不只是这一个项目,从西三环边的高端低密大盘保利·两河森林,到东二环攀成钢板块的城市精装华宅,再到锦城湖板块的平层大宅,无一不在争抢着怀揣改善梦的中产需求。可以说,成都楼市十几年来从没有如此这般关注过中产群体,而这也是因为购买力的爆发。
“面积130平米起,总价150万~400万元,精装大平层和面积控制合理的低密度产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成都楼市终结的是“刚需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市场也会发生从有居到舒居的质变。记者观察到,中产购房不会像刚需一样一拥而上,他们更关注项目的品质和口碑,一个适合中产的改善盘往往需要经历数年的持续打造,而客源也是源源不断的,因为这个购房群体本身也在成长。争夺中产市场,在提供居住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其居住品质有所提高。 成都商报记者 余鸽
新闻推荐
□李杨五味杂陈的2014总算快结束了。楼市大转折、商业地产井喷、电商横行、行销混战、房企高管跳槽转行、拥抱移动互联……把那么多大事儿都压缩到一年里,要摸准方向确实很难。全国楼市就更乱,万科...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