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正迎来收官之战,2014年,被称为成都市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今年2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发布,其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驱动成为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回望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脉络,可以看出成都正是通过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行政审批少了 企业办事快了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先后6次对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优化,经过前后9次大规模的调整和清理,截至2014年2月,成都市保留行政许可审批10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185项,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最少的城市之一。
今年5月,成都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审批事项集中人员入驻和审批授权工作的通知》,再一次就减事放权、事项集中、人员到位、审批授权、网上办事五项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7月,成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提出了四大改革重点、21条改革措施。成都宣布全面清理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政府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放宽诸多限制 市场活力激发
今年3月1日,成都开始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除了特定行业的规定外,成都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
今年9月,成都印发《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宣布企业登记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推行“先照后证”、放宽企业名称登记限制、试行小额经营社区备案等诸多改革措施。
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10月底,成都各类市场主体数量,首次突破100万大关。
机构改革带动政府职能转变
成都还实时启动了新一轮机构改革,完善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9月,成都印发《关于全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整合调整多个市级部门,其中,新组建部门4个、政府机构更名2个、部门管理体制调整3个,4个正局级挂牌机构不再相对独立运行,7个政府部门直属副局级行政机构不再保留。
68个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建
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面,成都今年下大力气进行探索。
8月发布的《成都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成都市2014年本)》明确表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确保社会资本愿进来、进得来、留得住、可流动。
11月,成都公开向社会发布首批68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示范项目,涉及市政基础及公建配套设施、交通、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生态环保、农业等行业领域,估算总投资784.24亿元。市发改委明确表示,将持续推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的示范项目目录,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及营运。
创新驱动 帮助科技企业融资
成都出台措施,帮助科技企业融资,帮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0月,成都出台《成都市市级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成都市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针对轻资产、信用记录缺失但具备成长潜力和爆发力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财政资金提供风险补偿和增信。无需固定抵押物,同一企业一年内累计贷款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
12月,成都出台《成都市科技企业创新券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尝试让科技服务“搭乘”互联网思维的“信息快车”,试水科技企业创新券。这种“科创券”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对科技创新服务需求方、供给方提供双向补贴。目前,已有近百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申领超过1300万元。
成都商报记者 祝迅
新闻推荐
最近一段时间,闫妮正在忙于和张国立拍摄电视剧《赎罪门》,在得知成都商报读者、粉丝卖力投票支持自己时,闫妮在拍戏间隙,抽空给“成都商报读者口碑榜”写来了两份题词,“一份给‘成都商报读者口碑榜\...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