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成都气质的变与不变

来源:成都商报 2014-12-24 21:52   https://www.yybnet.net/

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成都的气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精神体系。既保存了那些渐行渐远的精致、和缓、温文尔雅精神,又不断生长、融合、突破,让城市充满了想象力。

古老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固守与前卫,这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元素,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存,互不干扰。宽容的特质,让这座城市拥有不断丰厚的底色。全球化时代的成都就像一只万花筒,丰富而绚丽。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报道

想/象/之/外/的/成/都

成都文脉

锦官城里话三国

今日的武侯祠,是游客们前来成都必游的知名景点之一,位于成都武侯区繁华的武侯祠大街上,占地达到56亩,由刘备的陵寝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等部分组成,其中松柏葱郁,竹木茂盛。

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罗开玉告诉我们,武侯祠博物馆已经联合成都博物院、文物考古队启动了一个“大三国遗址计划”,对四川境内相关的三国遗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勘测、排查整理工作,初期投入已经达到百万元。“尽管蜀汉时代在成都只延续了大约短短50年,但是四川地区和成都地区的民众,世世代代都表现出一种持续的怀念和崇敬,由此三国叙事成为四川民俗和文化的一部分,在延续之余还不断地推陈出新。”

今日,在距离武侯祠仅仅一墙之隔的锦里三国茶社的木柱青瓦下,每当夜晚华灯初上,游客就可以在品茗之余观赏三国题材川剧,在琴瑟喑哑、唱腔高低之间,1800年前的三国历史逐渐从武侯祠庄严肃穆的殿堂中绵延转出,一如既往。

问道金沙

古蜀国文明的传承与保护

2001年2月25日考古发现的一件薄如蝉翼、精美镂空的太阳神鸟圆形金饰。今天,不仅已经成为拥有3000年历史的金沙遗址或者辉煌的古蜀文明的标志,更成为这座城市的标识与图腾,随处可见。如果成都有一道探查过去的时光长廊,那么金沙遗址肯定就是它的入口,在这里,古蜀文明的源头和形象,触手可及。

“成都的历史文化之根在金沙可以找到,从宝墩、三星堆到金沙,这一连续文明体系的构成,使中华文明多了一个位于西南的起源中心,从而证明,成都平原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一道,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成都博物院院长兼金沙博物馆馆长王毅说。

金沙遗址是成都文化的起点,每年,这里都举办新春大型文化活动“金沙太阳节”,以及大型音乐剧《金沙》。

金沙博物馆,仅仅是成都文化遗址生态升级的一个样本。成都地区现有博物馆总数达到113座,从公立的省市级博物馆、事业单位所有博物馆,到私人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差异互补、层次分明的体系和历史文物展示体验群落,所有成都常住居民,都能买到售价只有180元的成都博物馆通用年票。

新与旧

11月底,成都方所书店的开业,成为时尚青年中的一件大事。它所在的太古里商区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营,但好奇的人们已经慕名而来。

很难用一个词来定义“方所”。最外面是服装展示区,摆放着老板毛继鸿和其他品牌服装的设计作品。穿过服装区,是店里面积最大的、三层错落的图书区域。每个部分由斜坡和廊桥相通,走在其间,看到装帧精美的书籍封面、电影海报和翻开的画册,像一个书架搭建的园林。而与图书区相接的部分,陈列着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设计师的茶器、酒器和其他生活艺术品。再往里走,是两层楼的咖啡馆。方所的总顾问、有书店女王之称的廖美立告诉我们,方所就是一个以图书为中心的文化组合。

距离“方所”不远,同样定位于时尚青年的“无印良品”,即将在成都开出大陆的第一家旗舰店。在成都店内,不仅出售无印良品的家用电器,还包括自己的特色餐厅———“素之食”。依据无印良品的观察,北京、上海等城市虽然拥有强大的购买力,但居民大量的财富被用于投资,可支配收入可能还不及成都。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成都被零售商认为是中国最懂得生活的城市。

无印良品邻近的国际金融中心(IFS),是成都目前最时髦的消费地标,它刚开业还不到一年。这里最引人瞩目的景观并非扎堆的奢侈品,而是外墙上那只努力向上攀爬的“熊猫”。“熊猫”名叫“I am here”,高15米、重13吨,由3000多块三角构件构成。它仿佛一个淘气的闯入者,误打误撞地进入了都市中心,然后惊慌失措地爬上品牌店的外墙,最后在7楼平台上露出充满错愕的脸。

这些更新、更酷的消费场所与地标,正在颠覆人们对成都的经典印象。在某些方面,成都的活力与创新甚至超越了国内一线城市。现代艺术与商业文明的结合,令这座城市拥有了一种魔幻气质———前卫、时尚、炫目而无法定义。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成都。

然而,当我们走出耀眼的国际金融中心,用两分钟拐一个弯,站到大慈寺门口,那个安详、和缓的老成都又回来了。每个清晨,袅袅的青烟从古刹内升腾而出,弥散在晨雾中。寺庙内的茶馆便坐满了熟客,竹椅、木桌、盖碗茶,一切还是老样子。和煦的阳光从天井内洒落,茶续了一碗又一碗,“龙门阵”还没摆完。午饭时间到了,可以叫一碗6元钱的素面。

山水之韵

11月,成都就可以赏雪了,不在武侯祠,不在浣花溪,而在西岭。

身在西岭之中,自然会想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大概是每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诗句。1300多年前,杜甫寓居成都草堂,西眺远郊,看到矗立天际的雪山雄姿,写下了此千古名句。西岭雪山也因此而得名。

西岭主峰苗基岭海拔5300余米,终年白雪覆盖。成都市内天气好的时候,可一览无余。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著散文《芙蓉城》,其中说城内望西岭雪山,“犹如在瑞士望阿尔卑斯山的雪影一般光洁”,令人神往不已。

现代交通与工程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城市与雪山的距离,丰富了成都的景观体系。从市区出发,到山脚下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今天的成都拥有更丰富的景观资源,是距离高海拔雪山最近的大城市,既有“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也有“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从雪山归来,成都还是晚秋时节,银杏正黄,红栌正红。三圣乡的千亩荷塘空旷而寂寥,游人不多,便显得自然拙朴。离此不远的白鹭湾,是一片新开出的湿地公园。成都近几年加快了环境与生态建设,沿城市一周逐步修建了湖泊、湿地和绿廊,既保护环境又增加了城市景观。1500亩的白鹭湾就是其中之一,一条自行车骑行道,沿湖蜿蜒展开,另一侧是花海梯田。每到周末,这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锦江两岸芙蓉花刚刚落去,杜甫草堂前的腊梅已开始结蕾。再有一个月,梅花便可次第开放,拉开新一年的花期。“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定都成都的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宠妃名叫花蕊夫人。传说她十分喜欢芙蓉花,于是孟昶下令成都城遍种芙蓉。

现在的成都依旧是园林花卉之城,四季更迭,花事不断。一月看梅,二月看海棠、早樱和玉兰,三月看梨花、紫荆,四月看桃花、桐花,五月六月看栀子花,七月八月赏荷花、紫薇,九月桂花飘香,十月十一月芙蓉绽放,十二月腊梅跨年而开。

山水、城市之美,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心态与趣味。我们翻检资料时发现,历代吟咏成都的诗词,足有厚厚的两大册,名诗佳句不胜枚举。这些雄奇俊雅的自然景观,旖旎多姿的城市风情,构成了诗意成都的地理基础。

富足之美

张大千先生画《长江万里图》就是从都江堰开始画起的。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民,因岷江水流的自流灌溉,水旱不饥,生活富庶。又因盆地四周高山拥护,山高皇帝远,与中央政权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历史上政权更迭而生的兵祸较少,生活较为安定,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农业时代,良好的气候条件与水利灌溉工程,造就了成都的富足。唐朝时便有“扬一益二”之称。良好的物质条件,使成都人自古便对高品质生活孜孜以求,进而产生了独特的物质审美观。这便是一种因富足而形成的趣味。

如成都自古便产美酒。因粮食丰足,就有了酿酒的可能。广汉三星堆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酒器,使成都酿酒历史至少可追至商周时代。两晋隋唐时期,成都酒的品种已经蔚为大观:如春酒、郫筒酒、青城山乳酒、临邛酒等。酒文化赋予了成都一种浪漫不羁的气质与风范,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趣味。

物质的丰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其中尤以蜀锦精妙绝伦。今天看来,蜀锦已不只是一件商品,其精美、华丽已经成为了一件艺术品,代表了成都的审美水平。

蜀锦的制作工序,是先把丝线染成彩色,然后在织机上织成精美的丝织物,最后在锦江中漂练定型。不绣不绘,仅凭织造前染色,如何制成如此繁复的图案?今人已很难理解,而唯有赞叹。

还有川菜,也是物质审美在民间趣味上的集中体现。成都是一个格外讲究吃的地方,特别是在不太平的年代里,成都人还忙里偷闲地发明了若干种吃的方法,不得不说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

无论美酒、美食,还是蜀锦、蜀绣,共同昭示了成都气质中的物质趣味。这是一种浓烈的、华美的、精致的、享乐的、欢快的、现世的、自由的、温文尔雅而又充满激情的审美特征,它与儒家伦理中的克制、简朴、强调秩序与约束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在成都人的生活中,千百年来,这种审美特征从未消失过,成为成都气质的一种底色,以不同形式呈现。

“雅趣”之承

每天早上9点多,杜甫草堂晨练的老人们还未离去,一群孩子就会叽叽喳喳地涌入草堂的仰止堂,找到座位后,开始等待上课。仰止堂原为草堂寺塔院,是一处书院式建筑,空间高敞,古朴典雅,室内还配有文徵明的草书以及唐伯虎的行云流水图。

从2012年开始,杜甫草堂就在小学生中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名为“草堂一课”。每周举办4至5次,授课内容涵盖书法、园林、诗歌、绘画、茶艺以及拓片制作。这项活动在成都小学中深受欢迎,这个学期就有20多所小学参与进来。

杜甫草堂不仅是文人们的朝拜之地,也是普通民众的聚会追念之处。成都人至今仍保留着“人日游草堂”的习俗。每年人日时,正值草堂梅花盛开,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吟唱杜诗,赏梅祈福,并以梅花献祭诗圣。我国在春节拜祭诗人的雅俗,只在成都才有。

事实上,成都春节民俗之中颇多“雅事”:正月初一,成都人要去武侯祠祭拜诸葛亮;正月初三去东郊祭拜东君。但成都“祭东君”与别处有不同的含义,不是祭祀《楚辞》中的太阳神,而是纪念后蜀主孟昶的妻子花蕊夫人。

杂文家何满子先生曾经专门撰文写成都人文雅的特征,称成都人最喜欢“掉文”。比如,两位老妇聊天,议论某人,其中一个鄙薄她们所议论的那人“穷斯滥矣”。这便是《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妙用。别的城市,墙上不许招贴,就只写上“不准招贴”,而成都却要文绉绉地写上:“此处不准招贴,君子务须自重!”

这种街头告示的文雅,今天仍能看到。比如在成都,很多公共场所的出入口指示牌这样写:“出口由此处去”,读起来有韵味,弱化了标牌的生硬感。而在别的城市,只会贴个大大的“出口”标识,再画个箭头或写个英文。

成都之“雅趣”在口语中表现得更为丰富。比如成都谚语之多,一般应用之广,也为他地所不及。普通人常用谚语讲话,一缕一串,生动风趣,如“电灯点火,其实不然(燃)”:“矮子过河,你是淹(安)了心的”。还有些谚语别处很难听到,技术含量非常高,比如巧用三国人物,“张飞朽(挖苦、鄙薄)关公,你哥子莫红脸嘛”。

和成都作家颜歌聊天,她随口说了句成都话———“清风哑静”。追问,才知即是“安静”之意。

生活的艺术

汽车从成都出发大概一个多小时,在山间浅丘转了几个弯,便到了明月村。

明月村是个好听的名字,在市区西面的蒲江。村里有个烧制陶瓷的明月窑,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现在明月窑的主人是个叫“扫云”的女孩。扫云爱茶,她读南宋审安老人著的《茶具图赞》,其中一款茶帚名为“扫云溪友”,因喜欢这个名字,便经常用“扫云”这名字写文章,“扫去心头浮云”。后来,朋友们便都叫她“扫云”。

扫云曾在北京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来成都做志愿者,便定居了下来。“成都人会生活,是个能把生活过成艺术的地方。”扫云解释她的选择。她曾经在景德镇学习了5年烧造陶瓷的技术,还做了自己的品牌“扫云轩”。在看过明月窑后,她就决定租下这里,建一个自己的作坊。

现在的生活是扫云最想过的日子,每天三四点钟就起床,打坐、清理房间,做一顿丰盛的早餐,读书听音乐,做设计,午休,会友,散步,晚上9点就去睡觉了。她自己种菜吃,吃什么摘什么,剩下的送给朋友。明月村还有一些志愿者,在村里又租了几间房,共同过着返璞归真的生活。

成都是一个可以将生活艺术化的城市。老舍先生曾经在抗战时期来过成都,写了一篇散文《可爱的成都》。他认为成都之所以可爱,就在于成都有很多“美好的小东西”,“北平有许多这样的好东西,如地毯、珐琅、玩具……但是北平还没有成都这样多”。老舍认为成都和北京很像,就是在生活的艺术化方面产生了强烈共鸣。

成都的普通市民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出许多乐子与风雅来,就像纪晓岚在《岁华纪丽谱》中所说的:“成都至唐代号为富庶,甲于西南。其时为帅者,大抵以宰臣出镇。富贵悠闲,寝相沿习。其奢丽繁华,虽不可训,而民物殷阜,歌咏风流,亦往往传为佳话。”

“苍蝇馆子”也是一种成都特色的饮食文化。这些馆子通常没有华丽的外表,甚至非常简陋,但是味道却十分可口,各有绝技。我们曾光顾一家以豆汤闻名的小店,要了三盘红油凉拌菜和一碟泡菜。服务员端菜上来,红油菜摆成了一个“品”字,泡菜架在了上面。青红翠绿,赏心悦目。

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不管富裕还是窘迫,成都人都不会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开放与多元

100年前的1914年,在西方医者的推动下,华西协和大学(今天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成立。它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华西协和大学筹建时,校址便选在了成都南郊的华西坝。

上世纪初的华西坝,还是一片田园风光。锦江清流,渔歌唱晚,两岸梅花绚烂。此地原称“中园”。学校开办时,教会在此购置了100多亩土地。到1930年时,华西坝的规模在原有基础上又扩大了10倍,整个范围北起锦江南岸,南至今天的一环路南,占地1000余亩。

华西坝从此成为成都获取现代文明的窗口。每逢重要节日,华西协和大学都对外开放,引导人们参观各学科教学楼、仪器室、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美丽的校园、洋人、学生、奶牛、草坪、鲜花、琴声、钟声、运动场的喧闹声等,都使成都市民既感神秘,又非常好奇。

华西坝为成都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三五牌自行车、莱卡照相机、留声机、电影、霓虹灯、电报、听诊器等现代文明,都以华西坝为登陆点,传播开来。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西坝就有了巨大的草皮足球场。在操场上还有垒球比赛,当年在整个亚洲还不知本垒打为何种术语。华西坝的球场亦是亚洲最完美的球场之一,即使下大雨,良好的排水系统都能保证比赛进行。

华西协和大学的研究者岱峻说:“民国文人称华西坝为‘坝上\’,就像称上海为‘海上\’、‘沪上\’,管杭州叫‘湖上\’,以之指代成都,既时尚又有一种文人‘范儿\’。以华西协合大学为核心的华西坝,成为了现代文明传至中国西部的聚散地。”

因为有华西协和大学、华西医院的存在,为成都文化中增加了精英气质与现代气息。老革命家、毕业于金陵大学的谢韬先生曾说:“我在华西坝度过了难忘的8年,那时的华西坝充当了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点,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华西坝代表了成都气质中最开放与包容的一面,它的新、洋、时尚,与老成都的世俗、乐天、诗意共同构成了现代成都气质的底色。两者彼此交融,并行不悖,使得成都气质的底蕴更加深厚而丰富。

时代可以变迁,河流可以改道,人们的文化基因或者内里的那部分气质,却可能坚强而顽固地保存下来,并如树的枝丫那般,不断生长,发出新芽,开出新花。

本版文图均据《三联生活周刊》

新闻推荐

企业买科技创新服务 政府掏钱补贴 成都正式推出“科创券” 试行至今近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申领逾1300万元

成都商报记者祝楚华科创券企业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购买创新服务时,用“科创券”抵扣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持收到的“科创券”向市科技局兑现并获得服务补贴。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成都气质的变与不变)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