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有一场艺术盛宴,10年后同样如是。
2004年,当一场名为“居住在成都”的当代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展之时,很少有人会预料到,这帮来自成都、大多数第一次坐飞机,看到大海衣服都来不及脱就往里跳的艺术家,10年后会坐拥庞大的艺术拥趸与财富。10年间,“居住在成都”当代艺术展,也一路走到蒙彼利埃、新加坡,然后回成都。
2014年12月26日,同样名为“居住在成都”的当代艺术展将在台北关渡美术馆开展。关渡美术馆馆长曲德益在展览序言中这样写:“居住在成都”为关渡美术馆2014年底所推出的最后一档跨年大展,22位四川艺术家约百件作品,呈现当前的成都城市印象以及属于成都的当代艺术缩影。
10年前的策展人、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对成都商报记者回忆,“当时我们美术馆确定了方向,是做当代油画。当时在周春芽、何多苓、张晓刚等等一大批艺术家的带动下,四川的艺术家有一种抱团的现象,这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大多都是单打独斗。他们这批艺术家是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艺术家,而且他们还带动起了新一辈的,稍微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这个群体很优秀,让人难忘。”
为什么叫“居住在成都”?
成都艺术家的关注点与全球同步
让人难忘的当然不止展览。最早参与创立“居住在成都”的艺术家周春芽这几天开始盘算带着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去台北吃夜宵,逛展览。“我们都是成都的艺术家,但我们的观念是开放性的,国际性的。创作的方式也不是地方化的,我们的生活状态,生活场地是和成都紧密相连的,但我们的题材未必表现成都。”周春芽这样说。
10年间,“居住在成都”走过数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取这个名字我们想了很久。在法国展览时,就我们五个人。当时是想去交流,也想取得一些国际上的影响。为什么居住在成都的艺术家会这样去表现自己的艺术,这与文化、生活、观念等等关系很大。我们关注的点其实是与全球多地的艺术家一致的,比如人性、风景等。艺术没有国界。我们需要去发现一些与我们观念类似的国际艺术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周春芽说,“当年在深圳做展览,我记得有几个年轻人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大海。走到海边就直接跳进海里了。他们走出去很兴奋嘛。”
关渡美术馆特意为本次“居住在成都”调出了档期。有意思的是,台湾地区的藏家几乎收藏了所有成都最著名当代艺术家的重要时期代表作,周春芽为此次展览借来的三件园林系列作品中,有一件就是在当地借的。
这次展览将是“发哥”罗发辉第一次到台北。“居住在成都”10周年,他一定得去。作为第一届展览的五位参展“元老”之一,他说这1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这些画家在外地办了太多的展览,成都的蓝顶艺术区在10年前后面貌变化也大。“热起来的原因是媒体关注、活动越来越多了。”
深圳那年首展,发哥因为兴奋,忘了带身份证,到了机场才想起。折腾了一圈,后来还是买了高价票,才在开幕式前最后一个赶到深圳。2005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办展览,海报中有一张他单独头像的版本,笑脸盈盈的,拿着一本名为《熊猫》的书本,露着牙,他好奇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法国的展览让他感受到老外办展的认真。每一位画家的画作他们都一一通过翻译向参观者解答。“那次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办大展是怎么办的,很系统。法国组委会当时专门坐飞机到上海来给我们每一位艺术家拍证件照。飞机票全是法国方面出的,投入惊人。”当年罗发辉带着五件作品过去,法国收藏家拿下了两幅。“其他作品他也想买,但砍价太低了,我就没卖。”他跟那位法国藏家在金融危机后就没再联系。
“居住在成都”10周年
坚持下来的人,都“整对了”
在法国的展览成功举办后,这帮艺术家又去了威尼斯双年展,大开眼界。“每个人都期待这个展览能够常态化地做下去。现在成都当代艺术的氛围很好,而且在海外的知名度也不错。‘居住在成都\’这10年,我们很难得地跟多方面紧密合作着。我们坚持了以学术为主导的方针去筛选艺术家。开始我刚来蓝顶的时候,想与人拼租500平米的工作室,都找不到人。租了,一些人受不了,觉得苦,又走了。你看,现在除了拼命想挤进来的,当初走了的又开始回来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罗发辉的意思其实是,当时坚持下来的人,都“整对了”。
成都商报记者采访的数位蓝顶艺术家都谈及了“坚持”。周春芽说,很多艺术家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会放弃,“但我们这一批艺术家无论什么情况,我想,他们都会坚持下去的。我觉得坚持和热爱是最重要的。”何多苓也说:成都对我的意义,就像一个避风港。我是个很懒惰的人,比平庸的人还要再懒惰一点。逍遥安逸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永远的精髓。成都是一个适合沙龙活动恣意成长的城市,这个城市有很多圈子,充满了情调,有着温和的气候,环境又是那么美。诗意的生活,成都很适合。
“诗意的坚持”外,也有一路撑下来的人。10年前,28岁的张发志出现在深圳首展。迎着海风,他曾许下很多誓言,“这是我艺术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次经历,当时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很激动。展览完后,去海边玩,捡了很多贝壳,我们当时连衣服都没脱就直接跳到海里去了。那次也是第一次坐飞机。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在成都以外的地方参展。”张发志就是罗发辉说的那一类中途离开现在又回来的艺术家。“10年前我画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现在我越来越重视对艺术的认知。”10年之后,张发志38岁,创作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居住在成都\’,大家有不同艺术的方向,但是我们都生活在成都,在成都的生活背景下做创作。我选择了成都作为我永久的居住地,当然,这里也是我的出生地。所以我去了北京六、七年后,还是选择回到了成都。成都给我环境安定、内心安静,在这里一样不影响我的视野,一样开阔。”
把展览从深圳带回成都
对艺术家、媒体、受众来说都是盛宴
10年前,王潇还是成都商报文化新闻部的记者,随参展团报道了“居住在成都”深圳首站的展览。在他看来,这个活动开始的偶然性和现在这帮艺术家的功成名就本身存在必然性。
当时王潇在某期成都市文化局的内部刊物《成都文化通讯》的最后一页看到一则200多字的消息,“内容是:深圳市美术馆出资3000万邀请成都当代艺术家在深圳做展览,名叫‘居住在成都\’。当时的当代艺术没有引起任何媒体和个人的关注。”看到这则消息后,王潇和摄影记者开始往老蓝顶的画室跑,跟每一位画家谈。“当时蓝顶有着巨大的顶,蓝,很美,像个世外桃源,喝茶聊天吃自助火锅。我当时几乎认识了所有现在活跃的艺术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个展览带回成都。”
把展览带回成都,需要基础经费10万元。王潇记忆犹新,就在火车南站附近的一个茶坊,内心涌动的他找到一个愿意拿这10万元干这事的地产老板。虽然后来是当时的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解扣掏的这个钱,还承担了吃住行等一揽子费用。
钱到位了,艺术家也很给力,“周春芽他们花了大力气邀请了业内的大腕,栗宪庭、罗中立、张晓刚、曾梵志、叶永青,这些人我当时都是第一次见。开幕式的影响力太大了,我当时做了一个报道,每一位艺术家都要站在自己作品面前,面对观众的各种询问。当时的画家、作品都有各自封闭的市场,但这扇门被商报打开了,人潮汹涌,所以他们也很兴奋。”王潇回忆,当时周春芽是最受欢迎的,展出的是《绿狗》。因为作品够直接,够震撼,引得沙湾老会展中心的展场水泄不通,开幕式搞了3小时才结束。无论对于艺术家、媒体、受众来说,在成都的展出都是一次盛宴。
周春芽在“居住在成都”台北展的宣传片里说,“我一直在思考,艺术如何存在于城市之中。蓝顶就是一个当代艺术的概念,所有的艺术家到这里来,不仅仅是他有机会从事艺术,更多的是在这个区域里,他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支撑,会相互受到很多影响。与这个区域,这座城市共生,是蓝顶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他还说,成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老百姓对艺术非常好奇,对当代艺术很宽容。
“宽容”二字,说起来简单,脱口而出,但要让这座城市的人和时间真正做到,太难。所以说,这帮艺术家对这座城市的感恩,发自肺腑。“艺术家创造出审美的新经验,他也不断地打破这种经验,颠覆又解构出一种新的思想。如果社会给艺术家一个很好的土壤,就会有更多更有意思的艺术的新思想,新语言,新形式,这才是艺术发展的逻辑。我觉得成都完全具备这个条件。”
“居住在成都”台北展
主办:成都市旅游局 成都市文化局
承办:成都文旅集团 成都当代艺术协会
协办:成都蓝顶美术馆 中国台湾雄狮旅行社
特别战略合作媒体:成都商报
展览时间:2014年12月26日-2015年2月15日
地点:台北关渡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俸正杰、符曦、郭伟、郭晋、何多苓、韩梦云、吉磊、罗发辉、李胤、
舒昊、唐可、屠宏涛、王承云、吴建军、王川、熊宇、杨冕、周春芽、赵能智、郑德龙、
张发志、曾朴(以姓氏拼音排序)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实习生 张涵 老照片由周春芽、罗发辉、迟阿娟提供,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商报小记者杨锦智成华实小三年级我的爸爸身高一米六八,黑黑的皮肤。他没有其他爱好,就是特别爱玩手机,每天对它爱不释手。上一年级时,学校要求家长用智能手机,接收学校的信息,与老师联系。于是爸爸就拥...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