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读几本好书 度过最冷的时节

来源:成都商报 2015-01-17 21:40   https://www.yybnet.net/

最近这几天可以说是成都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待在家里,读几本好书,也许就能温暖一整个的冬天了。

另类科学家的“天方夜谭”

《一面多彩的镜子:

论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

[美] 弗里曼·戴森 著

本书作者弗里曼·戴森教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大科学家,更是一位科学界的通人。他一生优游于数学、粒子物理、固态物理、核子工程、生命科学和天文学等广阔的学科领域,同时又关心人类命运,思索宇宙与人类心智的奥秘,检讨人类道德伦理的困境。这本书虽然讲的是科普知识,但自比为科学界“异端”的戴森并未局限于当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在以通俗、诙谐的笔触展示科学有趣一面的同时,努力融进“挑战盛行的教条”的个人见解。

戴森将自己的预测定义为科幻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尽管讲的是科幻,但他并非天马行空地乱侃,几乎每一个“离经叛道”的想法似乎都有根有据,信心十足,且能自圆其说。

本书中,戴森展望了21世纪生物科学的喜人前景,针对时下盛行的担心生物科学被乱用的观点,戴森不以为然,甚至提出了更为大胆的想法,即生物科学走向“开源时代”。在此基础上,不仅生物科学家,普通爱好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玩”出更多的新花样来。对于那些担心生物科学为极端组织利用的问题,戴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美国禁止研究生物武器,二是具有大规模杀伤能力的核武器得到了严格监管。

戴森对人类寻找外星生物的努力并不看好。在他看来,如果这种生物远离太阳,那么他们为获取保持正常生存的能量,就必须拥有更大面积的体形,这有利于人类的发现。如果他们离太阳更近,那么必须超越高温和辐射两大障碍,而这对人类已知生物而言极为困难。就外星生物话题,著名科学家霍金曾有妙断。他认为:“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人类不应主动寻找他们,应尽一切努力避免与他们接触”。科学家与一般人的最大不同或在于,他们只会基于自己的判断去预测。从这一层面讲,倒是希望戴森有机会就外星生物问题同霍金进行碰撞,只有碰撞,才会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

戴森的这些“天方夜谭”不仅深深吸引了“门外汉”,也常给学界以宝贵借鉴。戴森善于“跨界”,善于将各学科进行有机联系,然后得出自己的推测,显而易见,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普,更像是科学思想的一次次穿越。这倒让人想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无疑,科学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异想天开,但也要明白,这些异想天开并非空穴来风,而应像戴森那样做足科学理论功课。

美食里的“大滋味”

《老味道》 汪曾祺 著

看《老味道》一书,封面青绿,质感皴麻,就像书里面他所描述的苦瓜颜色。拦腰书封上摘了老先生的一句话:“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从书中可知汪曾祺老人吃得有文化,吃得有档次,虽然“喝茶不讲究品种,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而且“饮时不能太烫,斟时也不能太满”。

全书有“云南味儿”、“老味儿”、“家乡味儿”、“鲜味儿”四部分。那些美食在汪老品尝之后,就有一番新感受大书特书,让读者跟着流口水、浮想联翩并受到新启迪、新感悟。在“云南味儿”一部分中,介绍云南的“桃”时说,“掰开是紫核黄肉,吃一口香甜满口”;杨梅,被苗族女孩用鲜绿的树叶包衬着,是“焱焱熠熠,数十步外,慑人眼目。”汪曾祺几笔便可描尽人、物形态特色,能抓其不平常处。比如,写云南卖核果的姑嫂俩,也有特色,姑嫂二人看人行事,长得好看的,多给;难看的,少给。所以,每次都派一个俊俏的“小生”去买,这是发扬他幽默的传统写法,让人读后忍俊不禁。

倘若只写吃,那是食谱,不算高明,难能可贵的是在描写美食的同时,展露里面所蕴含那些“大滋味”的东西。“米线和饵块”一部分中,写卖饵块人吆喝:“卖饵块……声音高亢,有点凄凉。直到四十余年,不忘此味……也忘不了那一声凄凉而悠远的吆喝:卖饵块。”《蚕豆》一文中,卖蚕豆的老人不见了,想是死了,作者忍不住说:“我想是什么呢?人的生活啊……”这些,写尽了小生意人穷困潦倒、勉强度日糊口的艰辛不易,充满着老作家对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

尽管如此,汪曾祺老人对生活还是热爱着的,在本书的扉页上,便有一句汪曾祺老人的话: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啊!的确,一个热爱美食的人,肯定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这些都是他美食文章里所包蕴的“大滋味”。

为什么不能跟机器协同进化?

《与机器赛跑》

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安德鲁·麦卡菲 著

1997年,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输了比赛。可惜,输给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一部机器,确切地讲,是一台超级计算机。比赛结果出来后,成了当时的大新闻,人们集中关注两个信息点:一个是“机器竟然能像人一样思考了”;另一个是“国际级大师怎么就输给了机器”。然而,许多人万万没想到,多年后,一场人类与机器的“马拉松赛跑”早已开始,而且,机器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两人均来自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从事数字商务经济的研究。他们指出,技术在加速进步的同时,机器大有取代人工岗位的趋势,并且这股趋势在加剧。不过话说回来,从目前状况来看,这些岗位仅限于重复性、程序式、机械化的一些工作。但长远来看,一旦机器具备更高段位的智能,在更多方面代替人类也不是没有可能。其实不少影片都描写了这样的未来,如《我,机器人》、《黑客帝国》等。届时,人类与机器不仅仅是“赛跑”的问题,更是关乎谁将主导世界的“存亡”之战。

不过即便如此,要说他们是“悲观主义者”也过于草率。他们在书中写道:“对技术及其影响,我们绝非悲观主义者。事实上,这本书原本想要论述的是,当代技术造福全世界。我们还为它想好了书名,叫《数字前沿》,因为我们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技术进步和创新开创出新世界的画面。”的确如此,两位作者汇集了一系列数据、案例和论证,证明了数字革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商品价格,以及增加经济总量。

问题是,在与机器的竞赛中人类如何才能获胜?两位作者提出了19种具体行动策略。但身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希望主要寄托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机构创新上面,但靠它们就能胜过机器。我看未必。与其如此,倒不如敞开心态、拥抱变化,试着与机器合作,适应机器(而非控制),在一种新生的关系中体现人类使用机器的价值。这好比是“协同进化”,未来,人类不仅要与大自然这样,也要与机器如此了。

新闻推荐

余长明风景油画展开展

昨日,“山水之韵自然之美”余长明风景油画展在艺林阁美术馆开幕,余长明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油画家,此展展出了他新近创作的《青青河边草》《高原人家》《版纳的早晨》...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读几本好书 度过最冷的时节)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