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好 成都高校职员
一个“奶业寒冬”扑面而来。企业牛奶收购价下跌,一些奶农倒奶杀牛。媒体报道称,散户奶农嗅觉不灵敏总是吃亏。新华社评论说,这样的市场不正常,政府不能袖手旁观,要保护奶农养殖积极性,稳定奶业生产,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奶农渡过难关,甚至要合理调节洋奶进口供需,减小价格的大起大落等。
的确,这样的市场看似很不正常,甚至残酷无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却是市场的常态之一。倒奶杀牛的奶农会无可奈何地告诉你,这是他们最理性也是最省钱的方式了。对这样的市场,政府该不该出手呢?该怎么出手呢?政府的出手,能够拯救吃亏的奶农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先搞清楚一个前提,即倒奶杀牛的奶农到底吃了什么亏?须知,倒奶杀牛的现象不是第一次出现,据说“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紧缺涨价———买牛扩容———滞销降价”成了奶业魔咒。如果此问题不搞清楚,动不动就让政府出手相救,如何避免奶农再次重蹈覆辙呢?
简而言之,散户奶农之所以走到倒奶杀牛的地步,是在两个市场上双重竞争挤压的结果。首先,在国内奶业市场,散户奶农因为分散经营成本高,缺乏合同保障抗风险能力低,在行业不景气背景之下,受冲击自然是首当其冲。其次,是在国内奶业市场和国际奶业市场之间,已经不只是产品层次的竞争,而上升到市场之间的竞争。尽管都是市场经济,但也有好坏之分。由于环境污染和奶粉安全事故频发,国内奶制品难以赢回消费者信心。外国品牌大举入侵,散户奶农自然雪上加霜。
倒奶杀牛的奶农到底吃了什么亏?一是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亏,二是缺乏严格生态保护和市场监管的亏。
就前者而言,更多的是经济形态转型升级的问题。一开始,国内奶制品市场供需缺口大,市场空间广阔,再加上剩余劳动力多,人力成本低,散户奶农也能风光一时。但是随着市场饱和,人力成本上升,分散经营越来越没有优势。就此而言,散户奶农可能不需要政府拯救,也没法拯救,因为他们是正在被市场抛弃的经济形态。
就后者而言,强化监管,政府当然责无旁贷,甚至需要检讨。但是这种责任和检讨,不是去直接干预市场。奶农倒奶杀牛,并不意味着市场无形之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恰恰是正在发生作用的体现———如上所述,是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的结果。政府的责任和检讨,是需要在生态保护和市场监管上尽到守夜人职责。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发生后,民众丧失了对国产奶粉的信任;这么多年过去,消费者的信心为何还没有恢复,甚至每况愈下?扭转这种趋势,重塑消费者信心,可能比拯救几个奶农更重要———那也才是有形之手该干的事。
新闻推荐
昨日爆破的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综合楼,因其曾是“城北第一高楼”而颇受瞩目。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栋14层大楼的高度直到2000年后才被城北其他高楼超越,还有着成都电视台发射塔所在...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