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生怎么穿衣服?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几张仕女图。
这几张仕女图,大多绘于晚唐。
晚唐的仕女穿低胸装,并不是说武媚娘也爱穿低胸装。
事实上,唐代女生穿衣服有很多种选择。
那时居住在成都的薛涛要穿道袍,而著名的太平公主则爱穿男装。
低胸装不算太主流,一般贵妇和歌女有时会穿。而《武媚娘传奇》里只有低胸装,实在是太单调了。
齐胸襦裙
没有
立体感
唐代画家张萱画过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在画中,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身边那些骑马的贵妇,都是身穿齐胸襦裙。张萱还画了一幅《捣练图》,贵妇们捣练缝衣,也是穿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也就是《武媚娘传奇》中最常见的服装。所谓齐胸,就是说襦裙的裙腰在胸上,裙子直接系在腋下。襦裙之上,还有衫子或者半臂———类似于现在的披肩,非常宽松。当时的面料也多用轻罗,比较薄,比较透。穿着齐胸襦裙的唐代女生,整个肩膀和大半个胸部,就都露在外面了。
不过,那时的衣服,并没有“凹凸”的效果。中国人虽有“量体裁衣”这个说法,但是传统服装没有剪裁的概念,拿来一块布,剪出衣袖,挖出领口,缝好就是一件衣服了,永远都是平面的。所以,唐代衣服很宽大,穿不出乳沟———在唐代,可没有束胸衣,束胸衣来自17、18世纪的欧洲。这也是电视剧与历史不符的地方了。
内衣外穿
始于唐代
唐代女生穿的内衣,叫做诃子。在诃子前,女生们都是穿“心衣”。心衣就是有吊带的肚兜。但是唐代,女生都胖,心衣就有些勒了,穿着不舒服。再加上衣服慢慢宽大起来,吊带容易露出来,当时又没有透明的吊带,实在不雅观。这样,就只能穿诃子了。诃子,就是现在的抹胸。
传说中,诃子是杨贵妃的发明。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写道,杨贵妃和安禄山私会,被安禄山抓伤了胸乳。杨贵妃就发明了诃子,以掩饰伤痕。
但穿着穿着,诃子就穿到外面来了。为了增加齐胸襦裙的立体效果,诃子被系到了襦裙的外面、胸的下部。在唐代,女生们这么穿,多半是怕襦裙掉下去———穿上襦裙后,上胸和后背都是袒露在外,没有任何支撑。
唐代的襦裙,并不是一直都那样“宽松”。在杨贵妃的时代,襦裙还都是“襟袖狭小”,所以走光还不会很厉害。到了唐宪宗之后,大袖宽衣才开始流行,女生也是露得越来越多,这便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风采。
到了唐文宗这里,也许是觉得这么穿衣服太浪费料子了,也许是觉得袒胸露乳有失体面,便下令禁止这样的奢靡之风。不过,时尚可没那么容易扭转,很多人照穿不误。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延安公主便穿着大袖宽衣,准备参加宫里的赏灯宴,结果撞到唐文宗的枪口上了。皇帝大发雷霆,让公主回家换衣服,驸马也被罚了两个月的薪水。
唐代成都
拥有
名牌服饰
在唐代,穿低胸装的要么是贵族,要么是歌女,普通人穿的是简单的三件套:裙、衫、帔。
“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长袖上衣,式样为窄袖短身,多称作“衫子”,普通女性都穿这个———新疆曾出土唐代百姓典当赎取的记录,其中的女衣,几乎全数都是“衫子”。“裙”便是襦裙,衫子扎在裙子里,显得裙子很长。“帔”,也就是披风,披在肩上。
唐代的《玄怪录》曾描写一个平民妇女的穿着:“小童捧箱,内有故青裙、白衫子、绿帔子。”穿得好一点的,也就是在这三件套的基础多些修饰。《仙传拾遗》提到天宝年间一个成都妇女的衣着,“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
在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成都排第二,得益于发达的丝织业。蜀中生产的绫、罗、锦,行销全国,本地人也爱穿。当时的成都女生,喜欢用薄如蝉翼的面料,裁制纱罗衫。成都出产一种名为“轻容”的丝织品,便是裁制纱罗衫的珍品。
一代才女薛涛,是当时的“时尚达人”。她去赏花,穿“夹缬笼裙”,这是唐代成都的名牌产品。“夹缬”是一种有花纹的面料。但当时没有印花机,就这么办:用木板刻成镂空纹,放在丝织品或布上,涂刷石灰、豆浆后,再染色浸染,面料上就有了花纹。
穿道袍,
也要
穿男装
薛涛的衣服,不仅是三件套。某日,她的“恩主”韦皋赠她红绡,她别出心裁,将这薄绸裁成了一件道袍,还写成了《试新服裁制初成》一诗。
唐代崇尚道教,从官吏、士大夫到平民都学道成风。公主、妃嫔、宫女以及官僚士族的姬妾,也出家度为女冠。即使不入道观,女生也以穿道袍为时尚。成都女生对道袍更是偏爱。薛涛要穿道袍,五代十国后蜀的花蕊夫人也要穿。在当时的后蜀王宫里,妃子和宫女都穿道袍,“别为一家之美。”
穿道袍,还要穿男装。花蕊夫人着男装、穿靴子、戴幞头,觉得这样显腰细。“女扮男装”在唐代真是太常见了。据说,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新唐书》中记载,一次唐高宗和武则天举行家宴,他们的爱女太平公主便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上佩戴着佩刀、磨刀石、火石,雄赳赳地出来了。高宗、武后笑着对她说:女子不能做武官,你为什么作这样的打扮?
古代最讲“礼”,所以衣服不能乱。三国时何晏“好服妇人之衣”,就被批判为穿“妖服”。但在唐代,这些都不是问题。唐武宗有个姓王的妃子,经常穿男装。她身材纤细,跟唐武宗的身材差不多。唐武宗去打猎,她也穿上男子的袍服跟在一旁,并骑而行。久而久之,人们都分不清哪个是天子,哪个是妃子。成都商报记者 王越
“武媚娘”
的真相
如果将焦点从“低胸装”挪到“历史真相”,可以发现很多似是而非的地方,让人真假难辨。
“武媚娘”来自“神曲”
“武则天”是后人根据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及去帝号后的“则天大圣皇后”而来,“四库全书”中只有如《山堂肆考》《蜀中广记》等明代以后的文献才有此叫法。而武曌,是武则天后来自己取的。
剧中太宗给武才人赐名“武媚娘”,但两唐书中说的是“既见帝,赐号‘武媚\’”。至于“武媚娘”则是隋朝就开始出现的流行歌曲,这首歌曲可能有些荤,所以还被清高之人骂为“淫声”,到唐高宗永徽年间《武媚娘》在民间已经成为神曲。
儿子可称皇帝老爹“哥”
剧中宦官或嫔妃会称唐太宗为“大家”,这是符合当时情况的。该词最早指卿大夫之家,民间用于仆从对主人的称呼,渐而被宫廷沿用,但多为皇帝身边的亲近侍从或嫔妃所用。
在唐代,对于皇帝的称呼,正式的叫陛下、圣上,随意点的叫大家、官家、圣人。另外也有“主上”之称,但多是与第三人的对话中采用。至于皇上,只是书面用语,在唐代没人当面这么叫。
在唐代,“大人”只可以用来称呼父母,绝不能称呼官员。皇子可以喊皇帝爸爸“耶耶”“阿耶”或者“哥哥”———玄宗管他爸睿宗叫“四哥”,太宗给儿子高宗信末署名“哥哥”,但是“哥哥”同时也可以用于称呼兄长。至于“父皇”“母后”在唐代从未作为称呼语出现。皇子自称的时候,可以称“臣”或者“儿”,千万别合起来称“儿臣”,没这么用过。
(据《东方早报》)
参考资料
孙机
《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文物》,1984年第4期
孟晖
《中原历代女子服饰史稿》,作家出版社,1995年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
新闻推荐
他要求,今后一个发展时期,要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按照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繁荣在主城区,实力在新城区”的理念,以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努...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