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成都传媒集团编委会领导及下属新闻媒体负责人,带领记者深入天府新区基层一线采访,再次见证成都人描绘出的精彩,感受成都砥砺奋进的力量。
在天府新区管委会规划展示厅,规划者在天府新区蓝图上讲述生态优先这一规划理念创新的故事。
核心区规划建设的“一城一区一带”最是美不胜收,令人神往。成都科学城围绕4500余亩湖面,临水而居、依水而行;秦皇寺中央商务区与创新科技园之间,鹿溪河生态区的规划面积同样达到4500亩;而锦江生态带,是通过实施长10.8公里的锦江综合治理工程,打造融防洪、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带。
在现场,媒体负责人详细了解了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理念和具体措施,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理念创新背后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与传统城市建设规划,先基础设施、后城市建设、最后才是生态建设的路径不同,天府新区将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同步推进,然后才是城市建设。这是新区建设“白纸画图”的优势,但更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动追求和创新,既让城市融入了大自然,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既听且看,眼前实景和美好蓝图交织,让成都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成都日报总编辑方明远十分感慨:“亲身感受的新区比透过报纸认识的新区更加难忘。”他说,天府新区建设以生态先行,以良好的生活环境来聚人兴业,生动体现了成都整体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构建“五位一体”社会格局的实践。
在锦江生态带上的云龙湾的实地采访中,媒体负责人们看到,锦江河道已经大大拓宽,河堤已经初具规模。天府新区的生态蓝图正在变成现实。以前锦江河道的宽度从40米到80米不等,经过扩宽后,常水位范围就将达到160米以上,锦江生态带的抗洪能力将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
项目负责人介绍,锦江生态综合整治遵循“以水兴业,以业聚人”的理念。沿江将规划建设22公里滨江路和15座跨江桥梁,形成一桥一景的滨水景观;同时,两侧还将规划总长11.6公里的滨江步道环线,从而将功能性和景观性相结合,营造出一个亲水宜人、层次丰富的滨水空间。另外,河道上正在修建3座水闸,蓄水造景,未来市民还可以乘观光船游玩。而未来两岸的建筑将错落有致,隔江对望,相距达到350米到450米。
施工工艺流程管理和样板工程示范指导办法让媒体负责人们十分感慨。在现场,施工方专门设有教室和课程对施工人员进行理论培训,还有样板工程对其进行示范指导。每一道程序的样板项目,都在通过专家测评质量过关后,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施工和复制。
“城市建设中的生动创造,才是新闻报道真正的活水源头。”成都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成都商报总编辑陈海泉说,“以水兴业,以业聚人”的理念既是对成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态度。商报不仅要深刻阐述这样的理念,更要通过第一线的详实记录讲好成都建设中的精彩故事。
在天府新区规划馆展望成都的未来,在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在热火朝天的锦江生态带建设现场……成都媒体的负责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真实触摸到了城市未来的阵阵脉动。
成都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成都晚报总编辑伍江陵既感受到天府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无尽活力,也目睹了锦江生态带综合整治项目对‘以水兴业,以业聚人\’理念的诠释。他说,“走转改”让记者、编辑、总编真正走出办公室,来到现场看、听、想,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下笔才能融汇更大的精神力量。
亲眼见证,亲身经历,媒体看到了成都的发展新常态,不仅有着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而且更有一个个奋发向上、拼搏奋进的点滴细节,蕴藏在每个建设者举手投足的精彩故事里。媒体采访越是深入扎实,越能见证成都的精彩;媒体采访越是深入扎实,越能汇聚成都的力量。
2015年,我们将见证成都更多的精彩,汇聚成都更澎湃的力量。
成都商报记者 付克友
摄影记者 王勤
新闻推荐
2015 经济工作五大任务 在“稳”字上下大功夫、在“进”字上做大文章
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主要任务。这些内容将改变你的生活□紧贴天府新区、北改工程等重点区域,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发...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