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昨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中国申奥之父”离世 1929.12-2015.01
●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
●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
●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
●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今天下午3:50分,何老去世了,悲痛欲绝。从1990年亚运会前夕跟随何振梁,25年了,何老将奥林匹克理想传递给我们,又和许多热爱奥林匹克的人们把奥运会带到中国。何老今天走了,很是伤心。”
———据王奇昨日微博
昨天下午3点50分,现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何振梁老先生不幸逝世,享年85岁。著名体育专栏作家、体育产业工作者王奇随后在其微博(微博名“棋哥”)上撰文哀悼何振梁。昨天下午5时许,成都商报记者电话采访了王奇,作为何老20多年的老友,王奇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了何老去世前的情况,并表示何振梁老先生在多年前就已经患有尿毒症,并一直在做肾透析治疗……
1990年就查出肾功能有问题
北京奥运筹办期间一周三次透析
成都商报记者拨通了王奇的电话,他向记者确认了何振梁老人昨天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何振梁老先生1990年就查出肾功能有问题,后来肾功能越来越衰退,医生要求他一天的工作时间不要超过5个小时。但是在北京奥运申办期间,何振梁自知自己身上担子的分量,所以一刻也不敢停下手中的工作。后来,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何振梁的工作转为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也就更忙了。那时候,何老先生的愿望是2008年之前,一定不要透析,一定要在2008年能手持火炬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但是当时何老的病情已经很不好了,直至发展成尿毒症。
何振梁曾透露,他一周要去做三次透析,只要他活一天,这个透析就不能停下来,但是他仍然坚持带病工作,一边治疗一边为北京奥运鞠躬尽瘁,“每一次出国出差之前,老先生都要联系当地的医院或医疗机构。这样,他到了当地就能进行肾透析治疗。”王奇百感交集地回忆道。此外,何老的妻子梁丽娟还想了一个办法,她在国内把所有的中药都熬好了,用塑料小包一包一包密封好,让何老带到国外服用。
元旦期间转入ICU
上午就传出了病危消息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何振梁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他又投身到为南京申办青奥会的繁重工作中去。2010年2月,何振梁中断透析治疗前往加拿大担任南京申办青奥会的陈述人。当国际奥委会正式投票选出南京作为2014年第2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承办城市后,何老才如释重负地听从家人的建议,前往北京协会医院住院治疗。
王奇表示,自己曾多次前往协和医院看望何振梁老先生,关注着何老的病情,“这段时间,何老的状况其实一直很不好,元旦期间进了ICU(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今天上午,我突然接到何老儿子的电话,表示何老因为肾透析引发脏器衰竭病危。”接到消息后,身处外地的王奇便动身往北京赶,但是还没赶到,就在下午4点接到何老儿子的电话,得悉何老在十分钟之前去世的消息,虽说有思想准备但当收到噩耗仍有些突然。王奇在电话中对成都商报记者中表示自己心情很乱,“我肯定是要继续赶到协和医院见何老最后一面。”
2009年12月,王奇与原央视著名体育主持人师旭平一起参加了何老的80大寿晚宴,师旭平昨晚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何老的离世非常难过,“他是一位非常儒雅、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两个月前何老已经卧床,但他仍关注着北京申冬奥的情况,王奇透露说,何老坚信北京一定会申办成功的,这也是何老的一个理想。 成都商报记者 胡敏娟
何振梁5大关键词
申奥功臣
从主席翻译到体育外交家
何振梁,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何振梁1950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何振梁以其娴熟的外语,为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担任翻译。后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在接见外宾时的法语翻译,大多由何振梁担任。从外交部转战体育战线后,经何老积极斡旋,促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萨马兰奇四处奔走,说服欧洲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接受中国奥委会,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恢复。
何振梁1981年被中国奥委会推选为国际奥委员中国委员。1985年起三次被选为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担任国际奥委会领导期间,先后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并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何老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申奥成功回到北京后,人们把“申奥功臣”的称号送给了这位老人。对此,何振梁却淡然处之,“申奥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胜利。它属于所有参与了这项工作的人,属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只是尽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特殊“遗嘱”
为北京申奥置之死地而后生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1993年,蒙特卡洛的心碎之夜。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以2票之差无缘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而何振梁正是当年北京申奥团的陈述人之一。据媒体披露,在兵败蒙特卡洛之后,何振梁曾躲到房间里号啕大哭。
北京第二次申奥,何振梁仍然积极地参与其中。为了申奥成功,何振梁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由于时常要进行环球飞行,他甚至提前写好了“遗嘱”以防万一。何振梁并不愿意把那称之为“遗嘱”,他说,“那是给孩子们的一封信”。2009年6月,国际奥委会文化与教育委员会主席的何振梁在瑞士洛桑最后一次主持了会议。因为当年12月29日,他就年满80岁退休了。国际奥委会的同事们特地为何振梁制作了一个画册作为特别的告别礼物。
“自作主张”
暮年与袁伟民的“投票之争”
2009年,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自己的著作《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中直指何振梁“不听招呼,自作主张”,支持金云龙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而不是罗格,甚至险些给北京申奥成功造成负面影响,书中透露,申奥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关键是在中央制定的“合纵连横”的对策,“合纵连横”就是要通过中国对于罗格的支持,换取欧洲委员对北京的支持。对此何振梁的回应是,整个经过并不存在背叛和阴谋,“叛徒这个罪名,我担不起。书中暗示我为了蝇头小利去投金云龙的票,别忘了我早就是国际奥委会里公认的不可收买的人。”
何振梁在其《艰辛的辉煌———我的申奥日记》一书中是这样记述这个细节的———“当时中申奥给的任务是‘保一争四\’,意思是保罗格,但也要争取其他人对北京申奥的支持。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投票给了罗格,对金云龙进行了‘连署提名\’。请注意:连署提名不等于投票。并且在提名国际奥委会主席候选人之前,我曾与罗格通电话、打过招呼,我说金云龙让我连署提名他为主席候选人,我已允诺。对此,罗格表示理解。”
国际范儿
搭起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桥梁
何振梁的工作,是在东西方文化间做沟通,需要引导中国有关方面熟悉、理解和适应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游戏规则。据《体育画报》09年报道,做了近20年体育记者的罗宏涛说,何振梁经常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的同事,如何与国际奥委会的人打交道,有哪些是不妥的,这种交流方式肯定要得罪很多人。她就曾亲自听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表达对何振梁的不满,其言谈中包含的意味是:有国际背景了、知道一些外面的规矩,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吗?就可以指手画脚吗?与绝大多数官员的难以接近不同,何振梁是以国际奥委会的价值理念面对媒体,他是一个很受中国记者欢迎的人物。他总是尽量配合记者的工作,并给予记者充分的尊重。曾是资深体育媒体人的王奇说在他眼中,何振梁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范儿”。
白头偕老
“与丽娟结婚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何振梁对于中国体育做出如此卓绝的贡献,与他夫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不无关系。与何振梁相濡以沫60多年的梁丽娟曾是上海地下革命工作者,曾《人民日报》社英国站站长。夫妻间更多的是聚少离多的思念。1986年离休以后,梁丽娟就将自己后半辈的余生,与何振梁从事的申奥工作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梁丽娟说:“过去我们夫妇两人各忙各的工作,对于对方的辛劳知之甚少。申办奥运以后,使我有机会直接分担他的忧愁,分享他的快乐,更理解了他对争取申办成功的执著追求。”在首次申办期间的3年内,何振梁的飞行里程大约64万公里,等于绕地球16圈。何老这样描述与夫人梁丽娟的结合:“这辈子我做了两个正确选择:一个是入党;一个就是与丽娟结婚。前者决定了我的人生道路是与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骄傲相联结的,后者使我找到了漫长人生征途的忠实伴侣。”
成都商报记者 胡敏娟 综合报道
哀悼
@杨澜: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是阶段性参与奥林匹克工作,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奥林匹克运动。
@孙杨:作为运动员,告慰何老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努力拼搏,为国争光!
@莫慧兰:曾经那个和蔼可亲的何老就这样离开我们了,作为体育人想给您好好地鞠一个躬,感谢您为中国体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何老一路走好!
@王毅:悲伤悲痛悲鸣!中国申奥之父,功臣!何老平安!走好!
@高亚看球笔记:中国体育界最后一个温文谦和雍容渊博的贵族。从此体育的江湖有冠军,演员,奸商,天才,楷模,但是没有何先生。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如何让监督真正有力?成都的答案是:独立,“管”“办”真正分离。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整合了此前全部四家交易中心,重新建制,人财物完全独立,告别了依附,监督方能有理有力。像往常一样,赵海...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