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几间宽敞的活动室、几十排整齐的书架、近百台连接高速宽带的电脑……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园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000平方米的场馆里不仅有这些硬件设施,还有法律讲座、英语课堂、舞艺比拼、KTV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不是说设施好就一定会令人满意,能满足我们多种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场所才称得上好。”常“泡”在西园文化中心的一名物业公司职工说。而这样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成都不止一家。
近日,记者走访了成都多家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发现“办文化”早已不是政府的工作重心,当社会力量广泛介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时,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文化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管文化”,社会组织、文化志愿者的“各司其职”也让文化服务更加专业。
高新区西园街道附近聚集了一大批工业园,其中年轻人是主要人群,所以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还有一个更为特别的名字———青工文化驿站,为周边企业青年工人及社区居民6万余人提供多元文化服务。青工文化驿站采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来进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政府购买,由他们具体来提供相关服务,而我们只负责‘监管管理\’。”街道办负责文化工作的谭群燕说。
她所指的“他们”是民间非营利组织NPI旗下的安逸舍社区服务中心。据安逸舍项目主管喻洪波介绍,整个团队着力打造标准化、专业化的社区文化服务。“要做成品牌就必须专业,从策划、组织到落实,所有细节都要认真考量,政府给予指导意见,我们具体‘办文化\’,在相互紧密配合下来完成工作。”
成都青羊区的“妈妈家”综合服务中心也由社会组织来“接管”。该中心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女性,旨在提升当地女性居民的生活质量。现在的“妈妈家”有了很高的人气,其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大批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
成都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说,文化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大亮点,而文化志愿者也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现有1.5万余名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各个角落,更有1000余名专业文化辅导员在基层发挥着重要作用。”
“妈妈家”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舒畅告诉记者,该中心给社区居民发放“义工卡”,通过做志愿服务工作来换取积分,用这些积分可享受到“妈妈家”网站的优质精品课程。“通过这样的机制来激励大家广泛参与,从而实现居民的自我提升与促进‘妈妈家\’的自我管理。”吴玉英是“妈妈家”的一名文化志愿者,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妈妈家”的一员,她通过教授社区妈妈们蜀绣基本技艺,充实着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让非遗有机会走进寻常百姓家。来学习蜀绣技艺的多是家住附近的退休妇女或全职妈妈,她们把刺绣当成了生活的一大乐趣。“作为传承人,我会用文化志愿服务落实好传承责任。”吴玉英说。
古琴演奏家黄明康是成都市文化馆的一名志愿者,师承蜀派古琴大师俞伯荪的她,一边在文化馆教授古琴、洞箫,使市民能够免费接受到“手把手”教学,同时不断组织学生及古琴爱好者进行文化志愿公益演出。“把志愿服务与非遗传承结合起来,可谓一举多得。依靠大众这片‘土壤\’,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来传承非遗,很有效果。”黄明康说。
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李丹阳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成都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各区市县每年投入200万元,共计5000万元面向全社会采购,已吸纳众多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但还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今后,成都将以点带面,加大投入,并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新闻推荐
家装讲堂家庭装修工程中的隐蔽工程,主要是指在装修后被隐蔽起来、表面上无法看到的施工项目。根据装修工序,这些“隐蔽工程”都会被后一道工序所覆盖,所以很难检查其材料是否符合规格、施工是否规范...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