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友 成都
昨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低于7%,并且称,“有钱不花”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懒政和宏观经济不景气的首要根源,鼓励政府克服懒政的状态,努力花钱。
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报告,因为经济不够景气让人如此焦头烂额,如今“首要根源”找到了,即政府“有钱不花”。按照这样的逻辑,要提振经济也就简单多了,那就是政府使劲花钱;而且也别无选择——既然是“首要根源”,不使劲花钱怎么行?
不可否认,政府努力花钱,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从短期来看有利于经济增长;财政的存量资金和沉睡资金,也的确需要激活,以适当的力度,花在适当的地方,为经济助一臂之力。然而,如果把“有钱不花”作为宏观经济不景气的“首要根源”,并且把“努力花钱”作为灵丹妙药,很可能本末倒置。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有钱不花”只是宏观经济不景气的一个结果,而非相反。
首先需要搞明白,地方政府为什么“有钱不花”。是不愿,不敢,还是不能?答案也许是不能——不能再一如既往地花下去了。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在那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下,政府努力花钱的确可以力挽狂澜,比如在2008年之后的四万亿。但是这种花法,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比如如影随形的地方债务。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如今政府兜底的债务规模,已从2013年半年末的10.89万亿元,上升到了15.4万亿元,增长了41.4%。花的钱越来越多,但是财政收入的增速却在减缓。拿财政收入的大头税收来说,今年前7个月,全国税金收入78793亿元,同比仅增长4.5%,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与以前动不动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不可同日而语。尽管现在手有余粮,但一边是债务抬高,一边是经济趋缓,进项收窄,又怎么能“努力花钱”呢?
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地方政府债务中70%以上属投资性,有回报。但是,问题在于,以后的花钱,还有这样的果子吃吗?企图以时间换空间,继续通过花钱拉动经济,获得未来更多的财政收入,可能已经不现实了。
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近日就透露,一个省会平均规划4.6个新城区,地级市约1.5个,所有规划人口达到34亿,严重失控。这些新城区当然需要地方政府大量花钱,如果变成现实,最终何去何从?
显然,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可以靠政府花钱来拉动来引领的空间已经不多,至少没有以前那么大。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也承认,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即不要被经济增长减速的这种表象所困扰,让减速成为一种“清洁机制”,以清理那些只能模仿技术而无法自主创新的一些“僵尸企业”,从而鼓励企业技术的升级换代。然而这样的升级换代,需要通过激活市场主体来完成,靠政府大手笔花钱可能无济于事。道理很简单,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都不是政府花钱捧出来的。因此,与其努力花钱,不如努力减税,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更多动力、活力。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会议指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成都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农口部门和区(市)县要提高认识,切实将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重大工程来抓,着力打造一批“天...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