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老人讹诈”事件固然存在,但毕竟只是个案,类似事件看似增多,也许只是被过度关注的结果——以前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现在这样便捷迅速高效的曝光手段。进一步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自生秩序,过度的关注,其效果或许只能适得其反。
□付克友 成都商报评论员
E-mail:cdsbmjpl@sina.com
本以为,“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一波三折的剧情,可以尘埃落定了。前日淮南警方通报称,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然而,昨日女大学生小袁再次更新微博,回应是被动接受警方的调查结果,并且将申请复核……在袁某自称被讹,作为又一起类似事件被广泛报道并获取舆论同情,然后又被几名目击者作证称曾亲耳听到袁某承认撞人并向老太道歉之后,这已经是又一轮的剧情反转了。
剧情的反转,当然也带来舆论的反转。如果舆论继续关注,也许还会有下一轮的剧情反转。当然,还可以预计,这样的“扶老人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起,网友和舆论还会为更多的类似事件吵得不可开交。
这让人怀疑,这样的真相还有什么意义?对当事双方来说,当然有,因为这关系到谁是谁非以及切身利益。但是也仅此而已,私下解决即可,无论结果如何。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个本属两个人之间的纠纷,放到舆论平台和公共空间中来?
一个危言耸听的理由是,这关系到道德。在“真善美”中,真为首,只有弄清了真相才能获得道德生成的基础。要拯救他们眼中日益下滑的道德,就更需要搞清真相。在该事件中,女大学生有没有被冤枉,老人是不是在讹诈,变得如此重要,简直就成了拯救道德的一根救命稻草。
的确,很多人之所以关注这个新闻,并且为之激动、揪心,就是为了获得他们期待的那个真相。一方面是“道德追责派”,如果女大学生被冤枉,老人在讹诈,那么又一个“老人变坏”的证据成立了——不是我没道德,而是我不敢有道德;另一方面是“道德焦虑派”,由于担心这样的结果,会导致没有人去扶的恶性循环,他们希望看到女大学生在撒谎、老人被冤枉,然后如释重负——道德有救了!真相是扑朔迷离的,双方都拼命去捞这根救命稻草。
然而,道德真的如此脆弱,竟然需要靠一根稻草来拯救?这根真相的稻草,又何德何能,具有决定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力量,以至于我们动不动就要将道德滑坡怪罪到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和女大学生身上?
事实上,道德没那么脆弱,不需要一根稻草来拯救。这根真相的稻草,从来没有压垮过道德,当然也没有拯救道德的力量。因为社会道德是公众之事,而这根真相的稻草,或许只属于她们两人。“老人讹诈”事件固然存在,但毕竟只是个案,类似事件看似增多,也许只是被过度关注的结果——以前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现在这样便捷迅速高效的曝光手段。进一步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自生秩序,过度的关注,其效果或许只能适得其反。
新闻推荐
受大雾天气影响,昨日凌晨2时许,省内厦蓉高速成渝段、渝昆高速内宜段、成自泸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关闭沿线部分收费站。直到昨晨7时左右解除封闭,恢复正常。气象部门分析,今年的大雾天气比往年早了近一...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