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成都日报记者 张魁勇)水,似明镜,映照出成都近年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昨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调研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时强调,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要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科学规划、梯次推进和完善河流水系建设,进一步做好水文章,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位于龙泉驿区十陵街道的青龙湖,以既有的天然湖泊为基础,在保护提升基础上,充分挖掘湖泊水系自然本底,打造生态湿地景观,不仅提高了区域内生态涵养能力,也改善了周边生产生活环境,预计今年底正式向市民开放。来到现场,黄新初详细了解了青龙湖水系规划、植被恢复、水生作物选育、道路建设、景观打造等情况,他说,湖泊具有天然的涵养功能,是成都致力于打造“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要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加快构建河湖连通、人水和谐的城市生态新格局,让环境更加宜人,让市民更有获得感。
花田湿地,是集农耕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原生态湿地保护区。在实地考察湿地规划建设情况后,黄新初说,城市有了水,就增加了灵气,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就是水,要尽可能在湿地间建立通畅的河道水系,并顺应自然时节变化,合理布局花草植被,实现生态系统多样化,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农田利用效率,让“花”“田”两字名副其实,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憩空间。
调研结束时,黄新初指出,成都地处岷江与沱江交汇的冲积平原上,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滨水城市。正是有了岷江与沱江的滋润,才有了成都文明的繁衍生息;正是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超越千年的灌溉,才有了天府之国“水旱从人”的坚实基础。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做好水文章,科学规划和梯次推进全域河流水系建设,打造一批生态河流和人工湿地,以及一批富有人文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让城市水系更加完善,水景更加美丽,水韵更加悠长。
黄新初强调,当前,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建设“宜人成都”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 紧转02版
新闻推荐
蓝顶艺术节是基于当代艺术基本价值观和审美背景的群众性艺术节会活动,而当代艺术的特征要素就是艺术节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管子》中有句话说:“悦众在爱施,有众在废私”,在实现当代艺术空间...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