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江湖中的科学

来源:成都商报 2016-02-28 18:06   https://www.yybnet.net/

民科们在自己所知道的各个领域进行着顽强的钻研,而且兴趣多集中在一些尖端课题上,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推翻相对论、量子论,或迷恋于永动机的研制与开发。

近日,随着引力波的探测发现,一段5年前的电视节目被重新翻出,意外走红。节目中,初中学历的下岗工人郭英森称自己“发明了几个新理论”,并提到了引力波。

这段视频也让一个群体得以进入公众视野。这个群体,就是“民科”。

“民科”是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简称。在中国,像郭英森这样的民科还有不少。百度贴吧“民科吧”里,累计发帖量超过61万条,民科们在自己所知道的各个领域进行着顽强的钻研,而且兴趣多集中在一些尖端课题上,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推翻相对论、量子论,或迷恋于永动机的研制与开发。

他们大多相信,自己怀揣着天底下最了不起的科学理论,而在外人眼中,他们往往“偏执、自大、难以交流”。从另一个角度看,生活中的民科又显得有些悲壮,他们有的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有的因醉心研究搞得妻离子散。胸中抱着伟大理想,但现实中却四处碰壁,听他们的故事,难免让人五味杂陈。

民科是科学么?

关于“民科”的定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最早研究民科的专家之一田松做过如下解释:“民科是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只要有知名度的领域,就能看到民科的身影。某一个领域的火热程度与民科的集中数量成正相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它其实是数学中一个很小的领域,但却有一大批民科急于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每年,中科院数学所都能收到几麻袋声称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永动机研发也是民科扎堆的一个领域,除此之外,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领域也有大量的民科。

大部分民科既无能力求得政府官员的帮助,也无法在外刊上发表文章。为了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些民科干脆赤膊上阵,直接进入校园,做一个校园演讲家。他们自己印制了很多材料,见人就送,见信箱就塞,或者找个地方,摆摊就讲,有种很江湖的感觉。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民科也将自己的学术阵地转移到了网络上,他们集中在论坛发帖,如百度“民科吧”“永动机吧”等,民科L先生说,“这种方式成本更低,而且更能和有科研精神的同路人一起交流。”(实习生 廖庆)

民科故事

他举着一个分文不值的瓦罐, 逢人便讲这是他的重大发现

在北大上学时偶遇过一回民科,印象挺深。那天我没招谁惹谁,在三教愉快地上着自习,忽然见到一个神态猥琐的青年,不打招呼,理所当然地进了教室,在黑板前站定,从容地卸下肩上发白的挎包,轻放在讲台上,对着下面成排的天然听众,鼓足真气,远远送出一句话:我叫刘挺(化名),耽误大家一点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数学发现……

我记不太清后来他都说了些什么,总之没过多久他就开始散发一些油印的资料。破破烂烂的纸片,挤满数学符号,一下子激起了我鉴赏的冲动。可我跟着推敲了两分钟,就忍不住想要笑出声来,因为那上面大书特书的一种所谓“数字空间”的东东,说穿了就是一个复杂点的杨辉三角,小学就学过的玩意儿,居然被他用个硕大名词包装得金光闪闪,还煞有介事地拿到北大来兜售,不沦为笑柄才怪。

事实上我前后左右的同学绝大多数连看都没看一眼就把那些数学公式丢在一旁,就像对付街头广告那样。面对这样的局面,刘挺似乎并不在意,资料发完一圈,重新回到前面,不慌不忙地说:我发的这些资料,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花一块钱买下来。话音未落,教室里已是躁动一片。他见状赶忙解释说:别看印得很破,都是我自己花的钱,很不容易,大家买一份也算是对我的支持吧。

第二次见到他是在一年后,新东方的GRE教室里。上课前十分钟,这位老朋友大模大样地坐到投影仪前面,对着麦克风,镇定自若地说:“大家好,我是青年数学家刘挺……”台下学生已经差不多到齐,闻听此言顿时一阵嘘声。他竟分毫不受干扰,自顾自地拿起桌上备的水笔在投影仪上写写画画起来,边画边讲解,于是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接二连三地出现一个个扭曲的圆圈,里面填满阿拉伯数字。时值盛夏,满屋的GRE同学早就背单词背得心烦意乱,恰逢这么一个不识趣的家伙冲进来谈什么“数字空间”,都觉得遇上了一个黄金机会发泄心中的郁闷,教室里顿时嘘声四起,声振屋瓦。我真的很佩服刘挺的定力,居然能那么无动于衷地于四面楚歌之中把他的理论从二维讲到三维,再从三维推广到四维。正当他攒足勇气要向十一维进军时,忽然全场欢声雷动,原来是填空主讲陈圣元驾到。这时刘终于有点认识到自己的尴尬了,呆笨地僵在台上。后来,他慌忙起身被动地和陈握了手,然后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仓皇逃出。

虽然周围都在幸灾乐祸地议论着方才发生的一切,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在我看来,刘的无知已经到了一种让人悲哀的程度。好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恭恭敬敬地举着一个分文不值的瓦罐,一本正经地逢人便讲这是他从某个孤坟荒冢里挖出来的商代宝贝。(吴昉)

陈景润死了,我来接班

记得是2002年的3月21日清晨,我被电话唤醒,一位先生从遥远的安徽向我询问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若干问题,电话中他表示已经证明了若干数学定理。开始我还以为是有人看了头天的节目跟我恶作剧,但电话里传来的鸡鸣之声使我确信,这是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

上午10点左右,又有一个电话打进来,要与我辩论。我认真地记下了他的名字和地址,便道声抱歉,放下了电话。电话是辽宁的Z先生打来的。Z先生强调:他们民间科学家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像哥德巴赫猜想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已经证明好几次了,权威科学家对他们有偏见,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成果,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这是不公平的,“得不得奖不重要,但是既然已经证明了,就不能不要,要不然岂不是便宜了美国人?”

那正是哥迷疯狂论证的年代。在本世纪初,英国的费伯出版社和美国卢姆斯伯里出版社悬赏100万美元征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广大哥迷立刻掀起了新一轮论证高潮。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2002年的3月20日,是百万美金大奖的截止日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就此进行了讨论。三位嘉宾的看法基本一致:民间科学爱好者不可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期节目显然引起了民间科学爱好者尤其是广大哥迷的愤怒。由于我是嘉宾之一,所以在第二天一早,我就开始接到哥迷的电话。几天后,又接到了一位老先生的信,全文如下:

白岩松主持人,李大庆记者,李福安教授,田松教授:

今天是英国公司悬赏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截止日。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探讨有关小人物研究“哥猜想”的可能性问题很有意义。我看了之后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我早在十几年前就解决了“哥猜想”问题,之后又解决了余新河数学题。这样,就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肯定了“哥猜想”的正确性。

当获得英国公司悬赏哥德巴赫猜想的消息后,立即把论文同时分别寄给杨乐院士鉴定和献给国家。但我们小人物的科研成果不被专家重视。错过机会,其实何止这些。大费马猜想也早在1990年就投稿北京《科学》杂志,但石沉大海。遗憾的是后被英国数学家于1995年抢先发表。这些事谁之过?谁应负责?

我们的成果是属国宝,她是数学理论创新和数学方法创新所取得的成果。敢于创新是小人物的优势,这是当代数学家所没有料到和忽视的。他们把学历高低看作能否获得科研成果的唯一条件。但无数事实证明,山沟里也可飞出金凤凰。希望有识之士,特别是参加时空连线的几位贵宾对本人的上述科研成果给予重视“挑毛病”。我坚信,民间是科技的源泉,大众是科技的主体,小人物是可有所作为的,可以弥补大人物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要发挥小人物的优势作用而不能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是科教兴国和振兴中华所必须,建议由中央电视台组织大讨论。至此,我的科研课题论文如何处理,请反馈。

此致敬礼

退休教师70岁:郑××

1976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陈景润以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篇文章发表后,难以数计的中国人加入了证明哥猜的行列,中国第一代哥迷从此诞生。1996年,陈景润逝世,有哥迷豪迈地说:“陈景润死了,我来接班。”

有很多人为民科鸣不平。常见的疑问是这样的:“万一其中一两篇有一点参考价值呢!”“你们连看都不看,怎么就说人家是错的?”在“时空连线”的那期节目中,白岩松也代表观众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如果我们漏掉了一个,岂不是太可惜了?李福安研究员当即否定:民间科学爱好者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他指出,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恐怕数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都不能够。而据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研究员的统计,全中国在数论方面发表过5篇以上论文的专家不超过50人。李福安说,其中没有一个人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为研究课题。而我们的哥迷们,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

上面那封信中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地表现了民间科学爱好者以及社会各界对科学活动的错误理解。(田松)

身边的民科

哪里有科技大会 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我曾在成都一家媒体工作,那时每天会接到无数的报料电话,比如哪儿失火了,哪儿发生了车祸,哪里又发生了一件稀奇事。除了生活中的事,通过电话,我还近距离接触过许多像郭英森一样狂热热爱科学,致力于某项研究的“民科”。他们向媒体求助的内容不外乎是他发现了一项什么重大成果,证明出了一道数学难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引起重视,最好直接采用,或者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风投公司给他的科研提供资助。

有一次,值夜班,凌晨三点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我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兴奋异常的声音:“我从事道路研究很多年了,我设计出了一种道路,可以解决所有交通堵塞的问题!”这位先生把他的理论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阐述了一遍,电话那头,我能听到隐隐传来的几声鸡叫——电话应该是从农村打来的。原来,那段时间媒体正在征集关于交通问题的讨论,民众反响热烈,一个民间科学爱好者主动找上门来了。经过至少半个小时滔滔不绝地演说后,我终于搞明白了,这种不会交通堵塞的道路其实就是在建好的道路上再架一层道路。

找上媒体的民科非常之多,他们研究的领域也绝不止于道路桥梁设计,还有自称解决了数学难题、造出了飞机、研究出了新能源动力甚至造出了飞船的。

我还曾接到过一个研究内燃机的民科的电话,他十多岁中专毕业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四十岁了仍未成家。平时就在一所学校做点兼职勉强维持生活。家里人反对他的研究,但他仍执迷不悟。对于自己为何还未结婚,他说,“要选一个能配合我的研究的人结婚很难,因为只要听说哪里在举办科技大会,我会立即放下手里的所有事前去参加,这种情况一般人都无法理解。所以我的另一半不仅需要包容心,而且需要在经济上独立,最重要的是要能理解我。”(艾欣欣)

老刘和他的杂交致癌说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大概是2013年左右),我参加全国科学学术会议,团队在成都停留时,我碰到了成都民科“老刘”。

认识老刘是在一个海外中国学者创办的虹桥论坛上,大家发帖、回帖,一来二去便认识了他。老刘与一般的民科不同,他是一位电子工程领域的工程师,写了不少关于电子工程的东西,还拥有自己的专利。他的视野较广,读书也多,平时还写写打油诗,画漫画,个人生活质量还不错。跟他吃饭聊天都可以,交谈也比较顺畅,可一旦涉及他钻研的领域——“杂交致癌”学说,老刘就马上回到一个典型民科的样子。他说,距离较远的杂交不好,比如白人和黑人杂交。“像波斯猫,如果是纯种那就肯定贵,如果是杂交的,那肯定就不好。”(吾语若)

新闻推荐

我要宽带续费 咋被开新套餐 成都一市民状告联通成都分公司龙泉驿区营业部,律师称根据目前情况尚不能定性

成都商报记者颜雪摄影报道认为业务人员在办理宽带业务时存在欺诈,成都的张先生一纸诉讼,将中国联通成都分公司龙泉驿区营业部告上了法庭,日前龙泉驿区法院已正式受理。据张先生介绍:“本来是想为宽带...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春光好 跑一跑2016-02-28 18:06
评论:(江湖中的科学)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