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中央发布文件,要求“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逐步打开”引热议—— 八问“打开小区”

来源:成都商报 2016-02-23 18:08   https://www.yybnet.net/

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不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围绕这份文件“拆除小区围墙”的要求,赞同者有,质疑的声音也有。有人疑问: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陌生人随意进出怎么办?

中央为何要发文件推广街区制、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具体到成都,街区制怎么推广?打开已建成小区又在什么时候会实施?

人民日报:

打开小区不会一蹴而就

首先,未来街区的道路、绿地、停车位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如何分配,需要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和细分,绝对不可以是一个糊涂账。

其次,解决好停车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问题、住宅区内公共空间等问题,是实现住宅街区化的前提。

最后,还需要一些单位大院率先垂范、引领,加快开放步伐。

看成都怎么做

成都何时推广街区制

去年已在推行小街区,与国家“街区制”非常契合

“实际上成都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推行‘小街区规制\’,走到了全国前列。”市规划局详规处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成都的做法跟国家的“街区制”非常契合,都是做开放式街区。目前成都已把街区制进行到“落地层面”,一些要求和指标都细化了。比如路网结构,成都提的是“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分级很明确;对于中央提的“窄马路、密路网”,成都的要求更加具体,中央要求不低于8公里/每平方公里,而成都每平方公里10公里的路网密度,“我们的标准还更高一些。”

成都小街区规制咋搞

9大片区试点 一些传统街区完善功能

市规划局举例介绍,在城市发展中,诸如少城、玉林已经有小街区的雏形。“可以在一些传统街区的基础上,做一些功能的完善,比如强调公共交通的支撑、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去年9月,成都宣布将启动建设锦江宾馆片区、文家片区、茶店子片区、川音片区、兴隆湖片区等9大小街区规制示范区。目前示范区的规划编制已完成,正由涉及到的各个区(市)县具体推进。以川音片区为例,在交通上将打通断头路、增加支路来进行改造,同时结合川音资源,在该片区进行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的策划研究,结合业态文态生态等综合推进。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形成以小街区为基础的、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

何时会打开老小区

成都政策主要针对新小区,老小区尚未尝试

该负责人表示,规划局曾调查发现,已建成小区中,二环路内路网密度还比较高,小区规模不大,但出了三环路后,会发现很多大的小区、楼盘,对于道路形成阻隔,导致交通微循环不畅,影响很大。

他分析说,现状来看,在老城区大规模实施街区制有一定难度,因为成都市目前已建成一定数量的大街区、大马路、大广场。加上轨道交通线网尚未形成,公共交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而且老城区新增建设用地现在比较少了,不具备一步到位实施小街区规制的条件,也不可能通过大拆大建的方式实施。

该负责人表示,成都的政策主要是针对新建小区。至于中央提出的已建成小区该怎么去打开,目前成都还没有尝试。

打开老小区难在哪

牵涉物权法 业主权益如何不受侵犯

该负责人说,因为对老小区改造会牵涉到物权法的问题,小区里的公共配套部分,使用权本来归全体业主,受法律保护,没有义务对外开放,物业管理方式也是由业主大会决定,但如果打开围墙,任何人都可以进去,使用里面的资源如道路等,这会侵犯小区业主的权益,“中央要求已建成小区逐步打开,但究竟该怎么打开,我们只能静待中央层面的提法,看下一步会不会出台细则来落实这个问题。”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李彦琴

听央媒怎么说

为何推广街区制

治疗“城市病”刻不容缓

经过37年发展,中国城市日新月异,但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各种“城市病”,必须得治,刻不容缓。这就是这份重磅文件的出发点。

在中央看来,封闭小区是当前城市病的一大病因。随着大宗用地开发越来越普遍,宽马路、大广场、超大封闭社区形成,迫使人们不得不开车出行,却拥堵在路上。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不但造成街区宜居性不高,社区活力缺乏,也令不少人的城市生活并不快乐。

为何要打开小区

畅通城市交通,增强社区活力

第一、小区拆围墙其实就是清除城市交通路网栓塞。封闭式小区对于城市交通而言,无异于一个个“拦路虎”。一些传统街道的小路,本可充当“交通毛细血管”,却被封闭小区堵死。拆掉围墙,推广街区制,不仅出门就有通途,还能提供更多停车泊位。

第二、街区制并非威胁社区安宁的洪水猛兽,拆围墙有助于增强社区活力。开放式的街区制的优点就是资源共享,例如绿地、停车场、小商铺等,带来更多的商业活动。这些神经末梢被激活,整个城市的经济会更有活力。推广街区制带来更多公共空间,逐步建立熟人社会,能给整个社区带来生活气息。

如何保障业主权益

物权分配需法律明确规定和细分

街区制推广不会一蹴而就,在制定具体规划时,必须注意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

首先,推行街区制要有“软件”支撑。这里说的“软件”主要是权益的划分,我们知道,《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等,都属于业主共有。未来,街区的道路、绿地、停车位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如何分配,还需要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和细分,绝对不可以是一个糊涂账。

如何保障安全和安宁

先解决好停车、物管、环境等问题

其次,推行街区制还得有“硬件”保障。解决好停车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问题、住宅区内公共空间等问题,是实现住宅街区化的前提。

例如,由于街区制使得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车速更快,增添了交通安全隐患,同时加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这就需要考虑到街区单元尺寸的大小。有媒体介绍,成都的“小街区规制”试验对街区单元尺寸有明确规定: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km/km2,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这种细化的要求值得借鉴。很多小区内部的道路不规整,如果开放小区作为公共道路通行,必须要经过相应的改造,这样的“硬件”改造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最后,街区制的推行还需要一些单位做表率。需要一些单位大院率先垂范、引领,加快开放步伐。这一点,中央的《意见》已经明确,“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开放封闭小区从一些单位大院开始,才有利于未来街区制的顺利推行。(人民日报客户端)

专家视角

打开小区需社会治理能力同步跟进

在中规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陈怡星看来“打开小区”是一种终极理想。但“墙”建起来容易,拆下去难。

陈怡星认为,最关键的是,需要社会治理能力的同步跟进,譬如以前小区绿化和安全是物业公司管理,一旦公共化意味着由政府承担,绿化可以考虑采取PPP模式(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安全是不是要通过完善监控系统来保障?“我们过去是交物业费,也许以后就是要交物业税,这也是国家治理改革的方向。但这些只能拭目以待实践经验的积累。”

“或者说,我认为这个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把过去城市的三个空间层次:私密空间(家)-半私密空间(小区户外)-公共空间(街道),改变为两个层次:私密空间-公共空间。”陈怡星告诉记者,过去半私密空间是居民以物业费的方式购买、物业公司和房地产商供给,公共空间是政府供给。以后,半私密空间变为公共空间了,意味着政府承担责任的面积变大了,政府是否能承担?以什么方式承担?居民是不是不再交物业费,而是直接给政府提交物业税?所以,这种空间变化也许会成为推进物业税改革的一种动力。

新闻推荐

四川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出台

昨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为大力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创新发展,四川正式出台《四川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试点推进方案同期推出。试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进中央在川科研院所科技...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中央发布文件,要求“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逐步打开”引热议—— 八问“打开小区”)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