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最近在网络上火了,点击量近70万,豆瓣评分高达9.5。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钟表组的文物修复师王津,被不少网友赞为男神。王津儒雅的笑容、高超的手艺和他的匠人匠心,迅速让他在网络走红。近日,成都商报记者采访到了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以及该片导演叶君,揭秘他们是靠什么打动了网友。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有一个细节,王津背着手站在参观钟表的人群中,望着橱窗里他花费了大半生修复的钟表,对着镜头说了句,“有点心疼。”这些钟表在展示时是静止的,只有王津知道,钟表上弦之后,它们动起来仿佛灵动的精灵,“遗憾是遗憾,但也没有办法,如果要动起来的话,就涉及磨损。”王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故宫馆藏宫廷钟表1550组,为世界第一。这些宫廷钟表工艺之复杂让修复了大半生钟表的王津也不得不感叹,有时一年修不了几件。
王津:修钟表就是选择与寂寞为伴
1977年16岁的王津来到故宫工作。故宫文物修复厂的老厂长带着他到故宫四处参观,转到钟表室时,屋内只有钟表大师马玉良在,马师傅看到这么一个小孩也很喜欢,就问他喜欢什么,结果他回答喜欢拆自行车链条,就这样,王津被分到了马玉良的钟表室。
“清朝几任皇帝都喜欢钟表,外国传教士看到皇帝的爱好,投其所好,就把当时最好的钟表献给皇帝。”徐文璘早年在清宫造办处“做钟处”,一直在故宫工作,算是故宫博物院第一代宫廷钟表修复大师。他培养了徐芳洲、白金栋、马玉良、陈贺然四位弟子,他们是第二代传人。王津的师傅马玉良,培养了秦世明、王津和齐钢三位弟子,三人算是第三代传人。2005年,王津收下了大学刚毕业的亓昊楠,亓昊楠则是第四代传人。
在王津看来,修复钟表是一件修身养性的活,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也正是这份淡定和坦然,让步入中年的王津成了不少网友眼中的男神。《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一幕,王津讲到修表的耐心,曾微微一笑,“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嫌枯燥那就不要干了,转行得了。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再干。做我们这一行,必须安静宁静。”
导演:能走红,主要看气质
和以往关于故宫的纪录片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名称就有些“萌”,导演叶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5年前在拍摄立项时曾取名《故宫心传》,但在他看来,这个看似高大上的名字却是不知所云,后来,叶君突然想起曾看过的一本儿童读物《我的家在紫禁城》和《我在故宫看大门》,“都有一个‘我\’在里面,如果这么起名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亲切感。”
名称的“萌”也直接影响到了整部纪录片的气质,比如在片中,女修复师在故宫周一闭馆时,一个人骑着单车在太和门广场飞驰而过,解说词则是上一次这样享受的人,还是末代皇帝溥仪……
《我在故宫修文物》被不少人称之为“青春版故宫纪录片”,这部节奏轻快、视角年轻的纪录片,让这一大片红墙金瓦的老建筑,透出不同寻常的意味,这也成了该片最引人好奇的点。意外的是,该纪录片于1月7日在央视9套首播,当时并未引起轰动,没想到一个月后,这部有些“萌萌哒”的纪录片,却在网络走红。 成都商报记者 邱峻峰
新闻推荐
17日,小学生明明(化名)带着弟弟锐锐(化名)跑出家里,用打火机点燃了小区里的一辆汽车,幸被小区保安和清洁工及时发现并将火扑灭。小区保安希望家长能够管好小孩,避免意外发生。17日下午4点过,沙河北岸小区...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