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和残疾儿童一起玩游戏□古良禄 赖龙舟 本报记者 梁明 文/图
残疾孩子,是孩子也是父母心中久久的悲痛。如何帮助残疾孩子及其父母减轻和消除悲痛,化悲痛为力量呢?涪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依托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送教上门服务,把重度适龄残疾儿童的文化教育与身体康复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特殊教育新途径。近日,记者前往该区设在关帝小学的教学点一探究竟。
在一间不算宽敞的教室里,桌子、椅子、小黑板一应俱全,一个袋子里装着各式教具和玩具。送教老师谢双励正在教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认字、组词。
1米6高的小刘在学生中显得有些“异类”。原来,他患有重度智力障碍、癫痫病,语言障碍让他几乎不开口说话。刚来上学时,他见了老师撒腿就跑。在特教老师的倾情关怀下,小刘现在好多了,行动上能听老师的指挥了。一次,他右手按下玩具火车的开关,看见玩具火车在地上欢快的跑着,露出了笑脸,第一次见他笑了,谢老师连忙用手机拍下那个难得的画面。
除了做好教学工作,特校的老师还像妈妈一样关爱着这群特殊孩子的生活。去年秋天,关帝教学点的刘静和谢双励老师见两个孩子没穿袜子,他们先后自己掏钱给贫困孩子买袜子。
为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教育权益,涪城区依托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在龙门学校、花园实小、关帝小学、吴家小学、八中、涪城特校设立了6个教学点。
在师资紧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校精心挑选了12名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送教工作。并聘请成都资深特教专家对送教老师进行专题培训,集体“充电”。特校校长蔡丽曾多次深入各教学点为孩子们赠送书包、文具、玩具、衣服、课外书籍等,为下肢残疾的孩子送去轮椅,为每个孩子购买了意外保险,为特困生争取到“低保”。
送教老师一个个走村串户,深入全区42名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孩子家中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每个孩子家庭成员及其生活状况,重点询问残疾孩子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并记录在案,为日后因材施教做好准备。
如果说残疾孩子是一个特殊群体,那么这群校外的残疾孩子就更加特殊。面对这样一群孩子,送教老师坚持按规定完成每周一次、每次三课时的送教任务。在送教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采用教育部颁布的文化课教材,同时结合普通小学教材,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必修课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选修课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补充音乐、美术、律动、情绪矫正等相关内容。同时,每周五上午还要对孩子们进行身体的康复训练。
很多家长接到学校通知后,都自觉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特校参加亲子互动活动。家长黎小华动情地说:“老师,你们真的很辛苦,大老远来给孩子上课,我们非常感动。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对残疾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新闻推荐
关于协助法院执行部分解封李玉持有四川锦辰佳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权的公告
按照成都铁路运输法院执行裁定书(2015成铁执字第234-2号)、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2016川0108执保340号)、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2015青羊执字第2055-8号)、杭州市富阳区人...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