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着中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地位。”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当然有许多其他杰出的科学家也值得录入这10人的名单,我们期望未来能够写到他们。”
成都商报记者 王雅林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国际科学权威杂志《自然》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科学之星”的新闻特写文章,引发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选出了10位中国的顶尖科学家,并一一对其所在领域及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特写介绍。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着中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地位。”在文章的开头,《自然》杂志由衷地感叹中国科学家以及中国科学实力的提升。
昨日凌晨,成都商报记者与《自然》杂志的高级公关经理丽贝卡·沃尔顿取得联系,她不仅解释了记者和编辑们在评选这10大科学之星时背后的不易,还告知记者,该文章只是《自然》杂志本次推出的中国特辑的首篇,北京时间今日凌晨1点(6月23日),《自然》还将推出另一篇关于中国科学的文章,并向记者提前介绍了该文的主要内容。
幕后人员: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丽贝卡言语中透露出,选出这10人并不容易。她说,《自然》杂志通过外部和内部咨询形成了一份关于候选人的长清单。而经过认真的讨论和审议后,编辑们才把列表缩小到现在的10人名单。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当然有许多其他杰出的科学家也值得录入这10人的名单,我们期望未来能够写到他们。”丽贝卡说,这10位科学之星代表的仅仅是中国在科学研究和科学领导力上非常广泛的专业知识中的一些层面,而且这些人物特写也能从侧面了解其在未来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的确,中国面临各种挑战,尤其是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不牺牲环境。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仍旧作出了坚定的承诺推动科学发展,希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对此,《自然》的特写编辑理查德说:“这10位科学家凸显了中国创新的广度和对于创新的承诺,中国将继续其强劲的推动力,从而成为科学的领导者。”
今日再发文 续写中国科学特辑
丽贝卡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事实上,“中国科学之星”其实只是《自然》杂志本次推出的中国特辑的首篇,北京时间今日凌晨1点,《自然》还将推出另一篇关于中国科学的文章,将主要分析中国增长迅速的科研轨迹。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必须提高基础科学研究的质量,诚信和实用性,他呼吁“为了在2020年之前带来改变,需要持续的关注”。
“中国科学的进步是巨大的,但是影响力依然不高,而且科研不端行为依然盛行。”杨卫写道,中国每年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只有所有总研发预算的5%,相比之下,法国有24%,美国有18%,日本有12%。
杨卫说,提升基础研究的质量标准,例如增加引用量和重大科学突破必须是当务之急。在基础科研的评估上,要使用合适的指标来追踪进度。此外,对于科研不端的态度必须做出改变,需要研究机构内进行组织结构变化,来分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避免腐败。
“为了让基础科学的创新可以让经济受益,从最初的研究到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开发链都需要培养,”杨卫说,“在我们可以休息之前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他总结道。
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两位细胞生物学专家道格拉斯和裴端卿表示,与普遍的看法不同,中国在有关如何管理伦理敏感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经验值得世界借鉴。虽然接下来还会面临重大挑战,但是他们认为“对于中国在科学上的野心压倒了其在生命科学中采取恰当谨慎能力的担忧被夸大了。”
同步播报
中国科学引世界关注
BBC长篇精心报道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进展举世共睹。根据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的数据,中国是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在自然指数排列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在2012至2015年期间呈现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
其实不仅仅是《自然》,近些年来国际主流媒体频频关注中国科技的发展。今年5月23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发表了一篇精心制作的关于中国科技革命的长篇文章。其记者深入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五大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包括FAST望远镜、猪角膜移植人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彩虹鱼无人潜水器和载人航天和探月计划,堪称中国最新科技进展的缩影。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BBC五大领域中有3项正是《自然》中所提及的科学之星正在研究的领域。BBC称,中国的这些项目在一步步推进探索的极限,中国科学研究展示出万丈雄心。
科学之星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入选
在21日的“中国科学之星”中,《自然》杂志重点介绍了10位中国科学家,以及他们所在领域所取得的进展。
10位科学家包括
1
高彩霞
她的实验室最先在农作物上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在小麦和大米上。
2
颜宁
作为结构生物学家,她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是如何工作的,新闻特写中着重介绍了她发现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质的结构的工作,这些蛋白质结构是出了名的难以确定。
3
叶玉如
她的领导能力和她在基础神经生物学上的研究以及对大脑健康的转化研究,提升了中国的科学和生物技术。
4
付巧妹
作为遗传学家,她成功绘制出冰河时期欧亚人群遗传图谱,她的研究可能改写亚洲第一个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历史。
5
陈吉宁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他提升了中国政府监管力度,确保地方政府和企业遵循污染和工业发展规范。
6
崔维成
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完成7000米深海挑战。
7
秦为稼
8
吴季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他的基础空间科学任务,将科学发现放在了中国空间计划的核心位置上。
9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带领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发现中微子新振荡模式,他希望建造50-100公里环形粒子对撞机来接替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7公里周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10
陆朝阳
推进中国掌握量子信息技术的一颗新星。
新闻推荐
昨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会见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瑟·麦克唐纳等来蓉参加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硅谷高科技创新创业高峰会(成都)的部分嘉宾。唐良智说,作为创交会期间的...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