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以“教育现代化”为背景,汇聚全球教育界大咖的2016都江堰国际论坛将正式拉开帷幕,本届都江堰国际论坛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承办。
与往年不同的是,青羊区作为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水平位居成都市第一位的区域,论坛于明日下午特别设立了“青羊分论坛”,主题为“未来已来——教育现代化与未来学校”。在分论坛上,青羊区“未来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将作为成都未来教育的范本,与来自全球的教育专家进行对话交流,共同探究未来学校的建设方向,寻求构建更适宜未来发展的教与学新模式。
青羊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表示,今天的教与学方式正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转型,“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创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催生教育的多元评价,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汇聚海量知识资源,掀起一场面向未来的变革。也正如张宇局长所说,青羊区近年来在“未来教育”的实践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和有益的探索,对此,在都江堰国际论坛青羊分论坛召开之际,我们对“未来教育”的青羊范本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访。
观念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 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教育教学
“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变革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人的观念。”张宇说,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开发者,学习过程的沟通者和合作者,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和反思者。因此,青羊区围绕数字化环境下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实施了青云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启动特级教师(校长)工作室、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首席信息化教师和信息化骨干教师,并组建了188人的种子教师团队,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全学科。
同时,青羊区还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信息化主管培训活动,组织试点校参加国家、地方教育信息化下教学方式变革的研讨活动。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校长、信息化主管、教师分层培训,落实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教学主张,促进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的变革。
据青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培训,区内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从传统思维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适应未来的最大发展”的先进理念。
例如成都市实验小学就成立了“未来课堂”项目研究组,以“面-点-面”的形式开展“未来课堂”的研究,即从思想观念层面达成一致,全员参与,又以年级为单位、个人为单位从不同侧面对“未来课堂”加以研究,最终让“未来课堂”走进教师教学的常态中,使得教师能够高效优化教学、学生学情数据精准、家长反馈能得到及时调整,进而能够优化课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教学变革
以学习型社区、选课走班等
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从2008年起,泡桐树小学西区作为成都市第一所电子白板全覆盖的学校,就展开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课堂的研究。到现在,泡小西区的信息化发展已进入3.0时代——“人人通”学习型社区。
“在教学变革中,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把传统课堂转变为学习空间,如何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学习资源,以及如何将标准化学习转变为个性化学习。”泡小西区校长周英说,学校于2013年起步构建“人人通”学习型社区,教师运用电子书包发布课前预习要求,或用微课进行课前导学,并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能够以学定教,及时调整学案。
这样,课堂就变成了学生思维碰撞和冲突消解的时空,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思辨和讨论,孩子们可利用电子书包及时反馈、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等优势,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以培养学生敢想、会说、能思的学习能力。课后,多元化、选择性、拓展性、开放性的作业将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程。
通过课堂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泡小西区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教学变革已悄然发生。
在中学阶段,青羊区以泡桐树中学为基地,探索通过分层教学、选课走班等形式,来破解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以及传统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对学生个体成长需求难以满足的难题。通过课程整合,泡中构建了“五彩人生课程体系”,搭建了学校课程超市,为学生创造并提供了适合的教育,满足了学生尊重个性、尊重选择、尊重生命的真实需求,以促进孩子多元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评价改革
四套信息化评价监测系统 形成全方位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整个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青羊区以评价改革引领教学提升质量。据介绍,青羊区教育科研部门、教师培训部门、教育装备部门联手率先建设成立了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先后装备了四套信息化评价监测系统,形成了一体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通过探索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青羊区构建了学业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引进第三方评价技术,逐步改变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倾向和导向。2014年,青羊区成功承办“中国教育学会2014年度教育评价研讨会”,青羊区构建和实践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变革和成效,受到了教育部领导、中国教育学会以及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如今青羊区“未来学校”建设,基本上已形成了以教与学方式变革引领学校建设,内涵提升驱动外部环境提档升级的良性发展局面,形成了和谐、可持续的“青羊教育信息化生态”。据了解,青羊区自2012年率先在成都市开展“未来学校”试点后,经过近5年的发展,全区现有“未来学校”试点校22所,占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44%,试点班级120个。
除此之外,青羊区还率先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共建西部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四维八柱”新模式(即综合评价、教学改革、治理创新、“互联网+”四个维度和八个项目),全面推行“管、办、评”分离,初步形成了“专家治校、民主办学、政府服务、社会监督”的办学格局,打造青羊“慧治善教”品牌。
国际视野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青羊气韵的人才
“未来学校是面向未来、对标国际,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校。”张宇表示,它的一切理念、变革都应围绕如何培养21世纪人才服务,因此“国际视野”必不可少。
据了解,近年来,青羊区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国际交往合作、国际品牌学校建设、开设国际课程班等多种方式,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根据成都市推进教育国际化指标评价体系监测结果,2013年和2014年青羊区教育国际化总实现率,蝉联成都市第一名。
在教育国际化方面,青羊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着力以实施“333”计划,旨在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青羊气韵”的早期人才,更好地服务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同时,青羊区还创设了“三大中心”,即国际化研究发展中心、国际化管理咨询中心、国际化信息资源中心,研究形成了以“五维一体”为统揽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打造了“三大项目”,即国际学校项目、教育教学革新项目和国际特色活动项目;以及打造了3所国际特色学校、20余门国际理解课程和系列教育国际论坛平台,成都市实验小学的熊猫课程、草堂小学的诗歌课堂、东城根街小学的民俗课堂等,都已开到了海外友好学校。
此外,青羊区还构建了“三大增长极”,即教师国际素养增长极、教育文化交流增长极、学生国际竞争力增长极,全区对外教育交流涉及28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合作项目25个,境外友好学校85所,聘用80余名外籍教师。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在成都市评估中位列第一,教育国际化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张瑾)
新闻推荐
澳洲品牌 厂家直供 周五起特卖三天 399元买两个乳胶枕 1780元买乳胶床垫再送枕头 市民可拨打买够网热线028-86626666提前预订爆款乳胶寝具
睡不好的人群中有你吗?其实,睡眠质量的好坏除了受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还与人体密切接触的枕头、床垫等寝具用品息息相关,舒适、健康的寝具可以帮助减轻人们白天工作所产生的身体疲劳。这个周末,全国领...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