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期间,这样的法治文艺演出经常走进成华区的各个社区本报记者陈博文/图
成都市成华区是老工业中心城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过去受资源缺乏的影响,该区在法治建设、法治宣传工作中时常遭遇瓶颈,与其它中心城区相比有不少差距,创先评优上取得的成绩不多,全国性的法治类先进奖项更是在“六五”普法之前从未染指。然而2011年以来,成华区却获得了“六五”普法期间司法部表彰的所有奖项,且连续五年以前三甲身份获得成都市综合目标考评先进,五年来获得了多项以上普法依法治理、政务信息调研、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维稳、队伍建设等单项工作先进。
是什么让该区评优从过去颗粒无收到现在的全满贯?该区的法治建设工作又是如何实现蜕变的?近日,四川法制报记者走进成都市成华区司法局,探求他们普法工作的成功经验。
经验一:夯实基础
让群众找得到“法律明白人”
“六五”普法的第二年,成都就提出由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全市各区(市)县的各街道、部门、村(社区)配置法律顾问。很快,成华区便实行了“一社区一律师”机制,并让成华的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在全市率先全面覆盖。
这说明了当时全区对法律迫切需求。据了解,成华区是老工业中心城区,很多地区属于农转非,又涉及部分“北改”,矛盾纠纷十分突出,因此,“律师进社区”对成华区来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关键。
对群众来讲,遇事可以得到免费的法律咨询,化解纠纷能依法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形中在群众心里树立了法治观念和意识。对全区各政府部门来说,各种决策有了法律来把关,各种法律风险得以规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深入基层的走访,记者能深刻感受到社区对律师进驻后作用。有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在化解纠纷工作中,律师能参与调解,并出具调解协议,为社区减少了不少压力,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社区建设中去。”
目前,成华区很多地方的律师驻社区工作还在不断深化和加大,如,猛追湾街道办的建华社区,每周,建华社区让律师直接坐班在院落,同时还印制了律师“联系卡”给居民发放,就是为了让居民更方便、快速地找到律师,寻求法律服务。让群众能轻易地在身边找到一个懂法律的人。
作为全成都最大的中心城区,光是所有社区有律师作为基础还不够,对此,成华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进工作,在信访局设立“律师值班室”,为上访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服务;在全区街道以及相关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将法律援助扩面提质。
另外,还联动建立健全专业行业调解组织,如在交警分局建立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把人民调解作为处理轻微交通事故的前置条件,减轻老百姓诉累;和卫计局合作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及时为医患纠纷提供法律维权“一条龙”便捷服务,协助化解医患纠纷。
经验二:突破瓶颈
让有限资源释放更大法治能量
五年来,区司法局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和“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措施,用有限经费资源引导发动部门街道推动自身职能工作,打造了一批特色亮点点位。“六五”期间,利用建设路培华广场地下停车场改造的契机,与建设路街道办一起打造了中心城区首个法治文化广场;又如,利用猛追湾老旧院落整治建成成都市最长的“建华法治文化街区”;利用新鸿社区、华林社区、关家社区等实施老旧院落整治契机注入法治文化元素,建成多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同时,充分运用他们的资源加速推动全区的法治建设,如利用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改造建设工作,合作打造了法院法治文化长廊;利用区教育局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建设了“成华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
五年来,成华区的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共建成法治文化广场3个、文化社区2个、文化走廊2条、文化街区1条,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个,前后接待省内外同行考察调研学习32次、235人次。
区司法局依托省、市、区法律服务资源,建立高端法律人才资源库,如,引进伟旭律师事务所,专门负责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为特殊人群提供了极大的法律帮助。
经验三:宣传普法
让法治宣传进入全媒体时代
成华区取得的成绩,与其十分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宣传密不可分。五年来,该区同时借用各类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及其它公共设施广泛开展法治宣传,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立体化全媒体宣传格局,极大提升了宣传影响力。
建立了“成华普法网”并链接成华区门户网站,开通法治手机报、“@法治成华”政务微博、“微法援”等平台进行大力推广。同时,与省、市两级报媒、电视媒体合作,开设成华法治宣传专栏,既宣传又普法,如与四川电视台联合举办《经视说法》,以法治动态、法律讲坛、法治链接、字幕宣传四个板块,大力普及法律知识;还有在《新成华》网络版开设法治专栏,在成华电视频道开设“法在身边”栏目,在区广播电台设立了“法制之声”栏目等。
在宣传形式上,注重通过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法律氛围,如利用12·4宪法日等主题宣传日推进法治宣传。在首个国家宪法日活动中,全区举办了大型法治文艺演出和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制作法治展板20多面,发放法治宣传资料3万余份,现场解答法律咨询280多人次,普法效果十分突出。
在普法产品上,坚持五年如一日持续编印《法治故事会》等20余期,得到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一致好评,被评为全市“十佳普法读物”;选送的“FM998法治大讲堂”直播节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十大“优秀法治节目”。
经验四:大胆创新
让法治教育紧跟社会步伐
“六五”普法期间,成华区司法局五年来大胆创新工作方式和精神从未减退,始终坚持“一年一创新”的步伐推进工作。据了解,其创新项目年年都获得了成都市司法行政系统十大优秀成果奖。
2011年,该局在公证处试点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推进公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2012年,该局成立区法律服务协会和社区矫正协会,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2013年,结合全区老旧院落整治行动,该区“以整治促自治,以法治管长效,在院落整治中开展群众性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营造浓厚法治宣传氛围。
最具独特的创新项目是,2014年区司法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法律援助“4+3+X”O2O模式。其中,“4”是4个网络平台,推送最新法律咨询,在线受理援助申请,“3”是3支队伍,满足群众线下的法律需求;X个工作站是覆盖全区各街道,切实解决法律援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5年,区司法局在全省率先成立“法治文化创意工作室”,这是一个服务基层的法治宣传服务平台,通过对群众普法需求的调查将普法项目逐一包装,并协助政府,科学投放到辖区各社区、单位,实现普法精细化服务群众,达到资源合理运用调度,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普法手段单一,受教育面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创新,极大丰富了普法手段和方式,让法治真正走进人们的心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梅戈飞)昨(13)日,2016年全省医疗卫生计生扶贫工作培训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要通过精准实施卫生计生扶贫“五大行动”,着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难题。记者获悉,在实施贫困...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