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内蒙古 马涤明
贫困女大学生汤丽莎兼职资助三名贫困生读完初中;“莎姐姐”事件,其实是父女俩希望借助媒体呼吁社会接力救助贫困生的一次“策划”。两次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提出资助意愿的善意,有点赞,但不乏指责父女俩炒作的言论。(据《成都商报》5月17日报道)
之所以被质疑“炒作”,是指爆料人是三名被资助的贫困生的班主任,隐瞒了他是汤丽莎父亲汤老师这个真实身份,因此,汤丽莎的一些同学认为,是父亲在炒作女儿。面对指责,汤丽莎压力很大,汤老师也后悔不已。但汤老师表示,他的学生正面临考高中,仅靠他们父女俩资助已经力不从心,才编了一点谎话,但目的是为了引起媒体和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
现实中,对于贫困学生的故事,色彩越丰富,吸引的眼球和得到的帮助也会越多。比如,“贫困大学生擦鞋卖废纸3年捐2万资助贫困生”的报道发表后,不少媒体蜂拥而至,更有很多爱心人士表示了捐助的意愿。据汤老师说,“之前向当地媒体求过助,学生的父亲去世了,家庭困难,然而媒体并未关注。所以这次才想到了给媒体报料说贫困女大学生资助贫困中学生的事。”
我们身边都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然而,那些带有“看点”、被策划过的苦难料子,总是更吸引眼球,于是有些人通过制造“苦点”炒作博取同情。这种现象引发的思考是:社会并不缺爱心,但爱心的“感知”难道总需要一些特殊方式才能唤醒?如果是这样,即便是汤老师“炒作”一下自己的女儿,也不该受到太多的指责,因为“莎姐姐”默默做个人慈善的故事是真实的;汤老师父女这种慈善行为更应受到公正的对待。如果大家都能及时地关注身边的弱者,而不是只有被渲染过的苦难故事感动了,才去关注,那么,“慈善炒作”就派不上用场了。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闫新宇)为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掀起“项目年”建设新热潮,昨日,省国资系统举行省属国有企业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天府机场航站楼开工仪式。副省长刘捷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