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救火场景。
绘图/罗乐
老成都水井。图据网络
刘孝昌/文
旧时居住在成都的老居民最怕听到“烧房子”的呼叫声了。一旦发生房子失火,特别是连片草房,顷刻之间,火势借着风势把一间间草房瓦房化为灰烬,所以必须在火灾发生之时立刻就近寻找水源——-水井取水灭火。
到二十世纪初,成都城区街道的火政室内,灭火工具仍然是铜水枪、水龙、火钓、斧、瓢、竿等物。在主要街巷口及公馆院坝的天井内,虽安置有红砂石或青石太平缸,但有缸无水者多达三四成。后来成都特别成立了消防队、消防室,灭火救灾的条件才开始有所改观。此时城内各街道义务消防队员共有一两千人,并时常组织灭火演习,城区发生火情,屡见功效。同时,灭火器具亦均改良,梯、锯、水枪、水龙尽换新式,灭火效力大增。
防患未然/
打更匠沿街高喊“小心火烛”
虽然过去成都河流众多,围城外有府河、锦江,从西到东穿城过有金河、城中心有御河。城内街巷云集但远离周边河流,民宅一旦发生火灾,到河内取水灭火十分不便,必须靠城内众多水井为救火水源。傅崇矩《成都通览》载:民国初,成都城内街巷据警察局调查,街巷516条,有井2515眼之多。有街就有井,每条街巷街沿檐下都有水井,平均一条街有井四至五口。这些水井大多水质较好、清澈看底。
据清宣统二年《四川官报》统计,成都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如城西少城街巷整齐、排列有序形似一条蜈蚣、头南尾北。将军衙门是蜈蚣头,城正中宽街即长顺街是其身,长顺街东西两侧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像蜈蚣百脚。
昔日成都城区火灾频繁发生,真所谓小火不断,烧半条街时有发生,成为成都人心中的大患。成都城区内各街巷无论住宅还是店铺,都是砖木结构的木房,极易着火。临街铺面均用杉木板做成门板便于开关,一旦隔壁失火,则火烧连营。一般商店或大户人家公馆宅院,为了防范火灾,则在自家住宅临街房屋两侧修建高大厚实的风火墙,相邻失火以挡火势蔓延殃及自己,但往往火势过大过猛,烧塌风火墙,大火顺风飘来一样损失惨重。
民国时期,在成都的城周边和城墙上,还居住着大量的贫苦人家,自建有成片连块的茅草房,均用麦秆、稻草盖屋顶,草屋四墙皆用竹竿篾笆围成,以避风雨。成都冬夏两季是火灾多发之时,贫民窟更是发生火灾的重灾区。故每逢冬日夜晚,打更匠沿街敲着锣高声喊道“小心火烛,不要在床烤烘笼!烘笼要早早提下床”。
化学灭火器初入老成都
昔日成都城区,水井和太平缸一样都有灭火救灾提供备用水源的重要功能。当时成都警察局还做了一件很实在的事,将成都城区内各街巷公井与深宅大院私井调查清楚,公布共计有水井2515口,并用木牌写个“井”字,立在大门外,一旦发生火灾险情,便于消防队和当地民众及时就近取水救火。同时还规定大的商铺必须购置铜水枪每户两三支备用。成都城内沿街口及深宅大院的1100多口太平缸,作出规定每数日,各家各户公私太平缸必换装新水,做到防患卫生,火灾发生时保证及时方便用水救火。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成都城区已有人开始使用化学灭火器了。当时在东较场曾有外国人用灭火器作演试。灭火器高两尺,直径约四寸,厚铁皮制成圆筒,形如花瓶,外面装有橡皮短带,内置强水及碱化合之水料,如遇失火,可急将机器倒持,药水遂向火喷射,高可达一丈三四尺,用法简便,可救车薪之火。
风风火火/
消防队员均属街坊义务
从水井里提水救火,是当年成都城区消防灭火的主要办法。过去成都人利用水井之水救火,是怎样组织居民参加的?街道上又有哪些灭火消防设施和装备?
一般每十来条街巷(当时成都的街巷都比较短),设有一间火政房,后来称为消防室,负责管理本地段火政相关事宜。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城区才成立民众消防队,受警察局专职消防警察管理,各区公所下设分队、小队,消防队员均属义务,多为店员、长机帮、泥木工会、手工业劳动者。火警发生召之即来,救火完毕之后,各务本业。
火政房里放置有各种灭火工具,由班头组织消防队员主要是青年男子参加灭火取水演练。火政房一般多为单间,门面宽约一丈,进深两丈,装有两扇用两三寸厚木条做成的牛肋巴栏杆门,大门只可向外开启,门上象征性挂把铁销。屋内正中停放一架铁木结构的救火用的手摇水龙,当门墙边各放有长木立架,立架上插有四五十杆带长木柄铁制的抓钓、板斧、铁叉和用于喷水灭火的一二十支铜水枪。周边墙上挂满水桶,这些水桶多由镔铁皮子做成,桶身一半平、一半圆形、尖底,目的方便从水井内取水。墙上还挂有二三十件皂色绣有“义”字或“勇”字的旧布马褂,直到民国时期,布马褂上的字才改绣成“消防”两字,待救火时穿上以示区别。
火神爷未保住自己家庙
一旦街巷发生火灾,屋顶浓烟冒出,有人大声呼喊:“烧房子啰!火烧房子啰!”此刻街坊邻居、男女老少倾巢出动,端铜盆,提水桶,首先想到是跑到井水边提水,而家附近几条街的义勇年轻人和消防队员一边穿马褂,一边奔向火政房取钓、取斧,十多个人合力把水龙车推向火场,取来水枪向屋顶喷水,更多人则是提消防铁桶取水救火。
如果火势过大、过猛,挨邻宅近人家大小则赶紧返回家中抱出被子拿衣物,抬柜子,抢出自家贵重东西。个别人家所谓运气不好,一年遇到一两回,年初街东口的房子受牵连被大火烧了,下半年刚搬到街西边上,还不到半年腊月家中又被烧得精光,天寒地冻无衣无食,只有到城边搭间草房过冬。
清光绪十八年,在成都北门草市街、北大街口,有座刚兴建的福佐四方的火神庙。神灵不大,地盘不小,占地两条街,方圆数十亩,庙有三殿,殿殿相连,庙宇辉煌,庙前修有戏台,外搭高看台,靠庙沿街两侧建有连排的一楼一底铺面。逢年过节庙门大开,广设香火祭祀火神,平常日子街前庙后辟为米市,还兼售日用百货,热闹非凡,火神庙成为成都城北门一大新景观。可惜火神新庙才建成三十余年,1925年,一场大火将火神庙毁于一旦,而双眼井就在庙东边不远,但因火势太大取水救火都来不及,火神爷竟未保住自己家庙,实为一大憾事。
神奇之井/
簇桥龙井源自暗河之水
龙井。
昔日在成都城区周边还有很多好井,簇桥龙井算是一口名井。
在丝绸重镇簇桥的西北面,砖挤附近北有座方家碾,离簇锦河不远有两口神奇的井,当地人称为龙井,并以井名村。此井两口,东西相距百余米而立,东井植高大楠木树;西井两旁种有粗灶的皂角树,每当深秋,树上挂满皂角。远远望去像似龙头,一对水井是龙的眼睛。龙井两井水味甘醇、四时不绝、清如明镜,数百年来当地人饮用此水,并取水染丝。历年大旱,龙井两井从不枯干,古人认为此井与地下泉水相通,有神龙潜居,所以称之为“龙井”。
龙井最为人称奇之处在于这两口水井的水面,时时要略高于地平,而不溢出。若摘一支树枝,在水井口水面轻轻作圆周搅动,此刻就会在水面上出现一条由外向内旋转分水线。这是因为从地下涌出水面的暗河泉水,与原有井水之间表面水张力不同和流速差所产生的奇特现象。
龙井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位置,其地势西北略高于西南方向,正好顺着两井倾斜,簇锦河长年不断从两井井畔不远处流过,地下水顺着地表源源向龙井汇集创造条件,在两口井下形成较大面积集水。龙井村周边有万顷良田,地表植被繁茂。下渗地表水从地下涌出,给龙井补充水源,形成永不枯竭奇特的水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古老龙井因改河造田而名存实亡。
文家场盐井到清末而废
盐井。
很早以前,在成都周边不远处就有盐井,而且还有产天然气的火井出现。出成都城西文家场,场镇北不远,有地名叫盐井庄,因盛产食盐有盐井而得名。盐井就在原中心小学,操坝西头有口古井,这口井曾经出盐卤水,还是自流井,深不可测。
据当地老人讲:清末时期就废了。在盐井不远处还有口火井,所谓火井即天然气井,后来均被人用铁水封存。相传蜀汉三国时代就有了,到东汉末,火势一度渐微。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到火井处观察,结果一窥而火井的气更盛,火也变大。真是神化了诸葛孔明,但也说明他深知天文地理,了解盐井火井相关知识,因势利导,使火井火势旺盛。到后主刘禅蜀并于魏时,这口盐井出的盐卤水却逐渐减少,火井的火势也一度减弱。到后世,盐井庄的盐井又自流盐卤水不断,又在附近掘得火井,并用竹筒安于井口之上,可煮用竹笕从盐井引来的卤水为盐。到清末,因火井无天然气产生,盐井亦无盐卤可吸而逐废。
新闻推荐
居民活动、扶贫帮困,社区基金会都“包”了 成都明年有望建立 第一家社区基金会
社区基金会成立后,将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公服资金由成都...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