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至西安高铁只需要3小时
西成高铁广元站
古蜀道上汉张留猴祠
朱福全朱东波文·图
过去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而今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高铁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各方旅客,其快捷舒适,准点率高,便于规划行程,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生活更有效率,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其影响面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古蜀道沿线城市,更要看到高铁时代的到来,给古蜀道旅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高铁时代给古蜀道旅游带来的机遇
高铁形成的“同城效应”,改变了古蜀道旅游空间格局。成都至西安,高铁将我们的旅途时间从过去的12小时缩短到3小时,拉近了两大城市间的距离,使古蜀道沿线跨越川陕两省的“异城”空间格局,转变为“同城”空间格局,缩短了古蜀道的旅游距离,节约了旅游时间。高铁使成都至西安形成“三小时经济圈”,这个经济圈的交通半径不是以距离计算,而是以时间计算。圈内城市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改变了古蜀道旅游的空间格局,过去的“慢旅快游”转变为“快旅慢游”。原来的长线旅游转向短线旅游,原来需要3-4天游变为1-2天游,原来主要依靠“黄金周”游变为“周末”游。原来是旅游“过道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高铁形成的“同城效应”,大大提高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速度,可使一城一地与相邻或更远的城镇、地区彼此呼应、联动,产生共振放大效应,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高铁形成的“聚集效应”,助推了古蜀道旅游上档升级。高铁因其快速、安全、环保、准点率高、很少受雨雪天气影响等因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出行选择。高铁使沿线城市成为当地的交通枢纽,给投资带来巨大回报,从而吸引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向高铁站附近聚集,众多商业投资蜂拥而至,在高铁车站及周边落子布点,抢占先机,带动周边经济迅速繁荣、人口迅速聚集。高铁会增加居民出游的规模、频率,还会对旅游景区的打造、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体系的建设以及沿线城市的旅游设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西成高铁将会给古蜀道旅游带来人流“井喷”现象,大量游客的涌入,势必倒逼古蜀道各旅游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速旅游资源整合,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促使古蜀道沿线城市、区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其形象变得美好,知名度、美誉度都得到提高。高铁运营加强了古蜀道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实现客源的高速流动,随之而来的是其负载的一系列旅游才智、信息、文化、机遇等各城市间旅游战略合作的软资源交换。高铁运营将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撬动古蜀道各旅游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推进,推动旅游业升级。高铁不仅是交通线,还是经济线、旅游线、民生线,对地方来讲更是一条生命线。高铁形成的“聚集效应”,将为古蜀道沿线城市增多商务活动,大幅度提高高端商务活动数量和经济总额,增多就业岗位和门类,同时给城市本身的格局带来变化。
高铁形成的“共生效应”,加速了古蜀道旅游区域合作。西成高铁开通后,根据旅游区域合作山脉、水脉、地脉、人脉、文脉的“缘五理论”和经济板平化、经济板块化的“板二理论”,古蜀道每个旅游地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唇齿相依”,每个旅游地不能离开区域品牌的共同塑造而独立生存。基于“缘板理论”,古蜀道各旅游地将加快区域旅游合作进程,推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使得游客“用脚投票”的趋势更加明显。高铁形成的“共生效应”,促使古蜀道各旅游地转变传统的独自发展理念,开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增加沿线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旅游的特色,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档次。通过区域合作与联动,把资源禀赋好、项目吸引人的景区景点做优做强,形成规模效应,互惠共赢。探索景区客源互换、宣传促销资源互享的机制,策划一批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高铁会与运输、物流、商贸、服务等诸多产业相关联,高铁沿线城镇也会与周边区域相关联,从而对这些关联产业、关联区域产生示范、组织、带动作用,并通过循环和因果积累而使这种作用不断强化和放大,最终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
高铁时代给古蜀道旅游带来的挑战
高铁形成的“过道效应”,拉大了古蜀道旅游发展的不平衡。高铁开通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是机会还有挑战,面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冲击,古蜀道沿线的中小城市要警惕出现“过道效应”。西成高铁开通了,古蜀道沿线如果没有吸引别人的东西,大量的游客吸引不过来,古蜀道沿线的中小城市就变成西成高铁的一个过道,仍然不能获取发展机遇。我们既要看到高铁的“虹吸效应”,集聚人才和资源,打破区域龙头城市辐射力随距离而递减的魔咒,使原来相对分割的市场更加容易转化为一体化的市场,从而形成巨大的经济容量、市场规模、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人才的流动也会更加容易和频繁,从而激发创新活力,拉平产业结构的差距。我们又要看到高铁产生的“过道效应”,将经济要素向大城市抽离。西成高铁开通,古蜀道旅游时间成本大大降低,游客观光后有可能当天就回家或赶往其他的景区,既减少了旅游逗留的时间,又减少了旅游消费的时间,形成旅游“过道效应”,导致了古蜀道旅游发展的不平衡。
高铁形成的“博弈效应”,加速了古蜀道旅游市场的大竞争。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城市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高铁必然触发新一轮城市高铁大争夺、大博弈。高铁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必然与水路、公路、航空等运输行业存在竞争关系,会对其造成一定冲击。西成高铁开通,古蜀道沿线省市旅游市场将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高铁形成的“博弈效应”,将促使古蜀道沿线各旅游地加快调整旅游发展规划,这将给古蜀道旅游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原先的城建规划、交通布局、产业体系都没有考虑高铁这一因素,必然发生不匹配的问题。同时,高铁给“只依靠景区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提出了挑战,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旅游目的地将极有可能成为高铁旅游经济的中转站,游客停留片刻即离开,以至于无法分享高铁速度下城市客源的增加所带来的更大效益。高铁开通后客流快速增长,如何将高铁带来的人流快速有序地分流到市、区县及景点,是古蜀道沿线高铁开通后第一考验。
高铁形成的“虹吸效应”,导致了古蜀道旅游倒逼机制增强。高铁就如同一根管道,既能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来,但同样也能运走,从而影响当地的发展。高铁加速了城市间、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意味着资金、人才、信息会向发展环境更优越、行政效能更高的经济高地聚集,而经济发展的漏斗区即中小城市、次发达地区将面临人才、企业流失的窘境。“虹吸效应”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造成小城市越来越缺乏活力,而大城市越来越臃肿。同时,高铁游客对高端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综合服务设施等要求较高。大量游客的涌入,势必会对古蜀道旅游城市和景区形成“倒逼机制”。高铁带来的便捷将推动游客流向设施完善、产品独特和服务优良的旅游目的地。那些品位不高的景区景点,极易出现游客“过而不入”的现象,在区域旅游竞争格局中沦为“过境地”。正如汉中人说的,高铁通了,资源走了,警惕“虹吸效应”导致汉中产业空心化。
新闻推荐
继西安-成都航线直飞航班此前出现锐减情况,四川航空决定即日起加密该航线航班。11月3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四川航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川航将加密成都至西安航线,在原有每日一对往返...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