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习伦
不知道是在春天,还是秋天,也不知道是在黎明,还是黄昏,突然之间,我感到我的青春已经逝去。我与年轻人之间有了间隔,而且这个间隔越来越大。我不能确定这个间隔是别人划出来的,还是自己内心划出来的。
单位同事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但我发现,我与他们没有与以前的同事那般亲密了。对于他们来自何方、家庭背景、学习情况、工作经历等等,知道得少、知道得晚,他们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知之更少,八小时之外还相互交集在一起的则少之又少。这可能是自己青春逝去,对新进同事没有了刻意记下、主动熟悉的驱动力了吧。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我发现,自己对游戏、网购、美团、滴滴打车呀等不太感兴趣,听说过、看到过,就是自己没干过,慵懒了,不想去学了,不想去玩了。有一次赶动车,因没同事相伴,自己想从网上购票,虽然下载有12306,但因为没有绑定银行卡而不能购票,觉得甚为不便、甚为扫兴。对于打游戏,自己从心理上就排斥,觉得很无聊,基本上没有学习的兴致。这些,难道不是我已经衰老的表征吗?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也是一个娱乐场。我发现,自己对一些冒险刺激的事情,已经不敢去尝试了。比如随孩子去游乐园,对年轻人喜欢的蹦极不敢去试了,只能远远地观望,看着一群少男少女们欢天喜地走过去,坐上电梯登上平台,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系好安全带,却死活不肯往下跳,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偷袭推动下跌落下来,发出如欢乐又似恐惧的刺耳的尖叫声,在伸缩绳的牵引下,一会儿弹上去,一会儿掉下来,享受游在空中、手脚凌虚的独特体验。我年轻时为赏山村雪景,有过与同事绕行两小时,走小路、穿菜地、滑陡坡,然后再乘火车回家的经历。可今天,我的豪情已经彻底丧失。
当今社会,时尚变化越来越快,大城市里面的尾声,在四五线小城市才刚刚流行。一些靓女们,穿着四处镂空的牛仔裤,以烂为美,彻底颠覆了我的美学传统。去年初冬出差成都,我竟然看到一美女穿着镂空的牛仔裤,开出大洞深至大腿根部,隐约可见小内裤,真叫我辈大跌眼镜。还有一些网络、影视、坊间流行语,自己老是赶不上趟,难知其义,不知何用,如“1314”“7456”“杯具”“瘟都死”“童鞋”“拍砖”等等。即使有想学习之心,但已缺乏那种理解力与创造力,已经“OUT”了。
还有一些感觉,让我笃定自己已经老了。比如对生活越来越随意、随性,在家与出门都只讲舒适,不爱修边幅、讲细节,总给自己找借口说:都这把年纪了,又不是去相亲,还打扮做什么呢?有意无意之中,已经把自己的形象定型了、定性了,没有了做什么“千变男神”“万变女郎”的奢望与激情。
岁月依然风骚,青春已经衰老,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自己喜欢上可怕的回忆了。年轻人喜欢憧憬,老年人喜欢回忆,这话真是千年时光洗涤出来的真谛。遇到吃什么,总说自己以前怎么弄怎么吃,对那种味道定型了;遇到过年,总说自己以前怎么怎么过的,被那种情景禁锢了;遇到唱歌,总喜欢点自己二三十岁经常吟唱的曲目,其他风格被排斥了——以至于对年轻人狂追不舍的周杰伦等歌曲,想听清楚几个歌词都感到非常困难。回忆总在不受控制的被动之中发生,并且经常重复,不是老了又是什么呢?
现在,看着少男少女们青春冲动、劲来酣畅,可以为看一场演出而卖血,可以为看一场球赛而熬通宵,真是叫我羡慕嫉妒恨。
看着现在年轻人过的青春,总觉得自己之前经历过的青春不叫青春。
可那就是青春,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
新闻推荐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 共享经济是成都“弯道超车”的机遇
成都在人民南路及天府大道沿线试点实施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分段负责制资料图片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分散化闲置资源,连接、配置最优供需资源的信息经济新形...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