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农林大学,“春耕秋收”成为农学类必修课(资料图片)
对于花样频出的大学新课程,有人认为,这代表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值得被看好并推广。也有人质疑,这是学校的作秀噱头,而且“减脂”“插花”“爬树”这样的课程太琐碎,难登大雅之堂,与大学教育的旨趣相距太远。然而,不管争论如何,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这样的课程在变多,选修的学生在变多,这背后的驱动是什么?如何看待高等教育课程的未来设计?一切都有待慢慢揭晓。
A “父母课”需要搬到大学课堂?
今年2月27日21时许,天津一家人在南开区大悦城商场吃晚饭后,父亲抱着孩子们在4楼栏杆处看夜景时,一个孩子不幸坠楼,父亲去拉拽时,怀里的另一个孩子也坠下楼去。
这就是震惊一时的“天津大悦城两名幼童坠亡”事件。悲剧发生后,很多人对“熊家长”又怜又恨,有人甚至提出“许多中国人其实没有资格做父母”。
事实上,针对“熊家长”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屡被关注和提及。比如,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建议,将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学和婚前阶段。吴正宪说:“父母在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生育后承担着重要的教养责任,但有些父母对此认识不足。为人父母也需要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培训。”她表示,家庭教育是社会风气的基础,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对于幼教、家政、教育等相关专业设立必修课,其他所有专业则选修。
就像有观察人士说的那样,在养儿育儿问题上,很多年轻父母的表现确实不容乐观。因为缺乏基本的经验,又没有习得基本的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仰仗自己父母“看”和“养”,家庭教育毫无套路和章法。于是乎,“熊家长”教出了一群“熊孩子”,大“巨婴”又教出了小“巨婴”。
从这个角度,把“父母课”搬到大学课堂似乎也没什么不妥。其实,年轻人岂止不会做父母?正像很多人感同身受的那样,因为情商教育、家庭教育等相应教育的缺失,很多年轻人在恋爱时、结婚后处不好两性关系,在结婚、生子后又处不好家庭关系。这时候就需要将情商教育、家庭教育系统地纳入大学和婚前阶段,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熟的家庭教育中快乐成长,让更多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和睦,变得和谐稳定。
其实,除了情商,财商也是大学新设课程的热门。9月22日,全国第一个互联网金融高校公共选修课,在上海财经大学开讲,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会面临“你的财商,够防骗吗”“用父母的钱买房,是孝顺还是啃老”“念书的时候,要不要理财”等一些问题的剖析,并得出一个全新认识的答案。
该校老师表示,“理财、买房,都是如今大学生们常常聊起的话题。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靠工资性收入过上幸福生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理财。我相信在坐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会缺‘财\’,缺的是‘理\’。据说前几年好多大学生进入股市都血本无归,我自己的压岁钱也都被爸妈赔进去了。这就需要在高校阶段把‘理\’的技能修炼好。”
B 你眼中的奇葩课,其实是“本领恐慌”
最近几年,总能看到一种现象,叫做“大学生回炉重造”。
一般,考上重点高中再考大学,似乎是家长对孩子成长道路的必然选择,只有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才会选择读职业高中、技校。可是,近两年,从大学休学、从高薪岗位离职,进技校“回炉”的人群越来越多,他们明明已经进入大学的象牙塔,或者有着稳定的收入,可是却别出新意地选择去职业专科技术学院重新上课,大学生、白领到技校回炉,这如何解释?
有人对此给出的答案是:本领恐慌。就像很多人总是不停在考证,觉得只要手里的证书足够多,就总会少不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就不会有失业的风险。
有媒体采访了南京市某汽车专修学院的一名学员王天。王天本是某高校一名在校生,学的是汽车服务与工程专业。记者奇怪他为什么不在高校继续学习汽车工程专业,而是到汽修培训学校学习。小王的理由是,自己学校的汽修专业水平一般,理论教学多,实践课程少。实训车辆就只有一辆破桑塔纳,能学到的内容少之又少。但在技术学院能接触到喜爱的车型,学成后学校还推荐进4S店。“现在不是提倡工匠精神嘛,我就是要做最好的修车匠。”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的一条新校规同样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从2017级开始,清华大学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
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对于这条听起来有点离谱的校规,有一种解释是,“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是清华的老校规,这是对老传统的一种传承。著名学者梁实秋曾因游泳测试不过关而补考。清华大学重拾“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传承的是一种体育运动精神,旨在帮助学生强化锻炼意识,提高身体素质。还有一种解释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无游泳项目的短板。高校要求学生学游泳尽管有点迟,但至少能让其掌握一门重要的生存技能,拥有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当然,还有一种解释是,清华大学希望以此带动社会,教会孩子一种健身方式,并且尽量熟悉水性,有效避免频发的溺水事件。
在大学课程中,有很多知识从长远看不但实用而且有趣,像经典名著选读、孙子兵法之类,不少同学选修了以后反而会迷上这些课程,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依照专业需要选择则可以让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了解更透彻,从而精益求精、触类旁通地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C “不务正业” 将是个伪概念
2015年开学季,为了让学生掌握和提升基本生活技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全新开设了一门烹饪公选课程《知味》,专门给同学们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原料知识,教同学们川菜的制作工艺,包括四川的风味小吃。
大学开设烹饪课,这是“不务正业”吗?非也。看似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专业课学习之余,以自由选择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基于生活技能的选修课,这正是适应素质教育、接轨现实社会的有益尝试。或许,这样的课程能在大学就培养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实用者,比起以往缺乏动手能力和生活适应力的毕业生来说,如此培养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且堪称“当务之事”。
从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和毕业生“高分低能”的角度讲,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真的很有必要。据报道:广西柳州的一所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连煤气灶打火都不会,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时代,越来越多的下一代在家庭中扮演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角色。由此看来,学生动手能力的缺失,亟需大学通过素质教育来“补位”。
有评论称,教育要为每一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这是大学素质教育的责任使然,也是促使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前提。从高中上来的大学生往往都是“拼分族”,可能有满脑子文化知识,却鲜有动手能力,这对于两三年后就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个“短板”。相对于这种实际需求,那种“不务正业”的提法将不成立,这个词汇也会成为一个伪概念。
生活选修课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这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就开设了“科学与烹饪”公开课。如今,国内一些学院设置的烹饪、熨烫、茶艺、插花等贴近生活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所以,有大学负责人觉得,要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广泛开设生活技能课,以“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如此,大学生在毕业后,或许还能成为某一行业技能的“状元”,这比单纯的分数“状元”要实用得多。
其实,大学开设劳动技能课,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比如:近年来,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频见报端,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安全的广泛关注。对此,郑州大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女子防身术课程”,受到女同学的追捧,有不少同学前来“蹭课”,这一课程还曾获得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
新闻推荐
11月19日,招商银行成都分行2017年企业文化节闭幕式暨23周年行庆运动会颁奖典礼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随着分行张强行长与员工代表共同点燃代表招商银行文化传承的火炬,招商银行成都分行2017年企业文...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