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对很多未婚青年来说,除了有“要过节了”的兴奋,也面临被长辈催婚的烦恼。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4名适婚未婚青年(男性满22周岁,女性满20周岁)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1%的适龄未婚受访青年被长辈催过婚。
多么令人心酸的数字!
而说到被催婚,不管是现在已婚的还是仍在单身的,无不是满纸的屈辱和心惊!
爸妈的催婚三步曲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现在听到“催婚”这个话题,虎躯仍会一震。
准确地说,我是从24岁就被催婚,一直到27岁。就我现在38岁的年纪来看,24到27岁,多么青春的年龄,可我爸妈偏不这么看,24岁仿佛已经垂垂老矣,孤苦伶仃,人生凄惨,焦虑让他们无法再不闻不问,于是催婚开始了。
我爸妈的催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试探。我是个老实孩子,很喜欢和父母分享工作和生活。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只要聊到与我差不多大的人,我妈就像手机搜到了wifi信号一样,蹬地一下开始固定话题。如果聊到女生,一般是这样的:“她哪一年的?”“工作几年了?”“她耍朋友没得?”一开始,我不疑有诈,都会实话实说,后来发现,不管人家耍没耍朋友,只要我回答了这个问题,都会得出“我不耍就是我有病”的结论。
耍了——你看人家比你小(大)都耍了,你在咋子呢?你工作比人家重要?你比人家了不得些,哪个都看不上?
没耍——你就一天到黑和这些不耍朋友的人一起耍,你能不能多和正常人做朋友!?
聪慧的我,最后只好回答:不知道,不知道人家耍没得。
当然,你们懂的,这个回答也不能得分,通常换来的是:“你当然不晓得人家耍没得,人家耍了都不得给你说,让你一个人当孤人!”
如果聊到男的,那更不得了!多少岁、什么单位、家乡何处、父母做什么工作、可有兄弟姐妹、房子买的还是租的、房子多大、月入多少……我敢说,参加面试都不会遭遇这么多问题,可人家只是工作中和我说了一句话而已。
第二阶段,行动。第一个阶段进行了大概一年多,我还是没动静,我妈急了,我不行动她行动!当我妈发现我生活中接触得多的也就是关系好的同事时,于是亲自以及撺掇我爸,没事就到我办公室,取个钥匙、送点东西啥的,回家就开始拷问:“今天站在窗户边左数第二个男同事叫啥子名字?”什么!老妈呀,你只是来拿个钥匙,我怎么知道当时谁站在窗子边,还左数右数?我妈肯定不会就此放弃呀,开始描述各种特征,等我终于报出名字,回答完“多少岁、家乡何处、父母做什么工作、可有兄弟姐妹”等各种问题后,我妈还会严肃认真地做出最后总结:“一看就是个老实娃儿,可以处一下。”写到这里,我已经笑到眼泪都出来了,那时候,我方圆百米之内不能有男性,否则都会自动进入我妈的考察范围。但那时候我真的笑不出来,只有无奈,最后升级为愤怒,大吼:“人家都是同事,同事!”
眼见着将我的同事发展成女婿的战术行不通后,我妈改变了策略:介绍对象。第一个,技术宅男(此处无歧视,客观陈述),一起吃饭,全程说话不超过三句。我心狂喜啊,饭毕马上回复我妈:这人不说话,没法谈吧。下一周,我妈又介绍一个,竟然是我高中同学的好友。我老家小县城,到外地工作的基本都是同一个中学出来的。饭还没毕,同学群里已经奔走相告:“×××此时正在和六班那谁谁谁相亲呢。”我不要面子的吗?一怒,从此再也不要我妈介绍了!
第三阶段,我妈也毛了,打电话再也没有了家人之间的温情脉脉,直奔主题:“你到底要咋子?你要气死我吗?你要求有好高?人家那些孃孃的娃儿都结婚了,我脸都丢完了!”我也很愤怒,谈恋爱又不是去菜市场买菜,人家买了我就要买,到底是我的感受重要,还是你的脸面重要?
这个阶段,我和我妈几乎每周吵两架。终于在有一天吵得我扔掉电话并大哭一场后,我决定给我爸妈写封信。这封信我写了3500多字,先共情了父母的焦虑和担心,接着陈述自己的婚恋观,最后提出我需要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声情并茂,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我看了都感动。
可是,还没来得及把这封信寄出去,我就恋爱了……这封信成为催婚的一个句号。(呆呆)
我声泪俱下地给我爸写了封信 我爸回我:有时间写信,不如去相亲!
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相亲市场的一线大龄女青年,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笑着撑到现在的!
眼瞅着就快2018年了,小我好几岁的表弟表妹也已经成家,我心里的“重担”更重了,因为我的年龄不再是2字开头。不知从何时起,必胜客不敢吃了,齐天大圣不想看了,所有和“剩”字同音的字在我眼里都是禁忌。能推辞的家庭聚会全部推掉,最近甚至都不敢和我妈一起散步逛街了,生怕路上遇到个热心邻居或爸妈的老同学,冷不丁冒出来一句:“你女儿都这么大了啊,结婚了吧?”我……
其实我挺渴望结婚的,可总遇不到合适的人啊,我也不能随随便便找个人就去领证吧。
每次在家放那首唱到我心坎里的《晚婚》——“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我爸都会把他的催婚金句说上三遍:“我看你,就是歌听多了,书看多了,变呆了。这世上哪有那么契合的灵魂,这完全是搞创作的人用来骗人的!我不管你跟谁契合,明年赶紧把婚结了,别再拖了!”我总会微笑着说:“好,明年!”不过被我骗了这么多年,我爸已经不再相信我了,他直接给我下了最后通牒:“2018年你再不结婚,就自己主动点搬出去住。你看楼下的猫猫狗狗都生了多少崽了,你还找不到合适的人,你时间都去哪儿了?你也幸好是生活在城市,要在我们老家,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背井离乡。”说得我就差眼含热泪以谢父亲大人收留之恩了。
被催了很多次之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给我爸手写了一封信,大意就是时代进步了,结婚不再是任务,我会努力的云云,结果我爸把信看完又迅速还给了我,只是信上多了一行字:“有这时间写信,还不如去相亲,快点结婚吧你!”
前几天,我妈的闺蜜到我家玩,我妈建议去小区里散散步,那阿姨直接说:“我就是来跟你家女儿聊聊的,她可不能再挑了,再不抓抓紧,二婚带娃的都要被抢走了!”说完掏出手机就要给我介绍对象,开场白永远都是那一句:“这个男孩不错,老实!结婚不是风花雪月,就是要找老实的。你们年轻人的婚恋观不正确,我们长辈有责任告诉你们,怎么选才是最好的。”说时迟那时快,我赶紧设置了一分钟后就会响的手机闹铃,接下来装作接电话的样子:“哎呀,你找不到东西在哪儿了啊,好好好,我马上就回公司,你等我哦!”然后迅速下楼,火速开溜。
除了父母催亲戚催,朋友也不是省油的灯。如今再也不敢在朋友圈发参加朋友喜宴或当伴娘的照片了,因为发了马上就有人问你:“什么时候到你呢?”兴致勃勃录了首歌发到朋友圈,满心欢喜等着别人来点赞,结果一个结婚好几年的朋友评论:“这么高兴,谈恋爱了哇?”有时候只是更新个生活状态,有人都能往结婚这件事上扯,隔三差五就问“最近好吗?”唉,难道不谈恋爱不结婚就不配过日子了吗?(花莲小鱼)
找到老公前那半年 是我人生中最接近抑郁的日子
领结婚证那天下午,回到爸妈家的我,一刻也不休息地收拾东西,火速搬了出去。
我想用这种方式告诉自己:终于结束了,那段不堪回首被催婚的日子。
27岁那年,我跟相处多年的男友分手了,黯然之下从深圳回到了成都,回到了爸妈身边。
爸妈很高兴我这个独生女儿能守在他们身边,但他们并不想这个女儿以大龄单身的状态一直跟着他们住。于是开始加大催促我找对象结婚的力度,因为他们大多数熟人或朋友的孩子,都已经结婚甚至有了小孩。
最开始,他们施加的压力我还能承受,但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对——他们竟然经常在吃完晚饭之后,也不看电视也不玩手机,“过来,过来”,然后三人围坐在客厅茶几前开“家庭会议”,严肃深入地讨论我为什么还耍不到朋友,哪里出了问题!
结束上一段精疲力竭的恋情后,我其实并不太想立刻又开始“寻觅”,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逼自己最凶的人,往往就是自己最亲的人。
很快,我妈的一位远房亲戚给我介绍了一个男生,也是研究生毕业,在一家国企上班,个子挺高,白净斯文。
我乖乖去见了面。他告诉我他从来没谈过女朋友,曾经暗恋一位师姐长达10年。我心里那个汗啊,但还要保持微笑,夸他单纯善良,东拉西扯地聊天。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男生对我印象不错,见了两次面就建议我们以男女朋友相称,我说行啊,但两人就连牵个手都很僵硬……
终于,大家坚持每天晚上发微信一个星期后,我实在装不下去了,在QQ上试探着问他:要不还是算了?
他如释重负,坦诚地说:确实觉得我各方面条件很适合他,他爸妈也满意,但实在找不到感觉。
我们简直要隔着屏幕含泪握手,友好地说了拜拜。
我妈知道后,大怒。“怎么条件这么合适的男生你都处不好?你看别的女孩,只要觉得这个男的条件合适,想方设法都要让对方喜欢上自己,你怎么就这么恼火!”
没错,只要谈不成,我妈就一定会觉得是我的问题。
接下来,他们又使出浑身解数,帮我介绍了一位博士和一位小公司高管,都没谈成,而且都是对方表示有意但我实在无力接受,于是进一步坐实了我妈“都是你的问题”的指控。
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大约半年),除了相亲环节有一些好笑的画面,大部分回忆都笼罩在一种绝望的灰色中,我想方设法晚些回家,经常加班,但还是躲不开爸妈的唠叨和日益频繁的“家庭会议”。
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有半个月我对周围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和感觉,我甚至盼着自己快点患上抑郁症,这样就可以不用相亲了。(天竺葵)
新闻推荐
为深入贯彻执行《成都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维护成都市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成都市《条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醒广大市民:购买电动自行车...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