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女作家虹影谈好友节 虹影为读者签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启动“123好友节”大型活动以来,受到读者热捧,引发朋友圈的广泛关注。对于“好友”“友谊”这些概念,12月29日晚,著名女作家虹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我眼里,好友可能不是天天见面,一旦见面,就是知己知彼。这种友情是人间珍贵的精神力量。她还欣然提笔,祝华西都市报23岁生日快乐,华西都市报、封面传媒越办越好!”
大胆剖析 在成都纠结的往事
虹影个人身世离奇曲折,18岁后离家出走,在外求学流浪,读书写作,遭遇匪夷所思的婚恋风暴。后因写作大胆直率惹争议,甚至惹官司。这些都没能阻挡虹影,她依然用文学表达自己。12月29日晚,虹影做客成都言几又书店,参加了一场分享活动。她大胆剖析真实的自我,将读者当知心人,讲述种种真实的心路细节,诚意满满。
作为重庆人,虹影也谈到她少时对成都的“省城情节”,还坦陈了早些年在成都经历的痛苦和纠结的往事,并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写进书中,“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养分,同时也是对自我生命的一个疗愈。”她坦言,“命运已经对我很好了,有读者说,看到你写的黑暗,但是里面也有光亮存在,这个光芒会让我们感动和温暖。”
《上海之死》被娄烨搬上大银幕
虹影的作品一直都是出版界热衷的对象。2016年,《饥饿的女儿》回到其在国内首次出版地,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纪念版。2017年春,四川文艺出版社再版《上海王》,之后又出了《孔雀的叫喊》《阿难》《绿袖子》新版。虹影小说数量和名声都丰盛,其实她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曾在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读书的虹影,在上世纪80年代首先以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坛。虹影认为,“我的诗比我的小说写得好。”在12月29日的分享会上,虹影还现场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作。
虹影的作品,文笔简练,情感浓烈,画面感强,小人物背后又具有大时代的历史况味,因而备受电影人士青睐。2017年初,改编自虹影小说的电影《上海王》上演,由胡军、余男、秦昊等联袂主演,引发观影热情。当下,著名导演娄烨正在将虹影“上海三部曲”之《上海之死》搬上大银幕。
虹影透露,该电影目前暂命名《兰心大剧院》,已经开机,由巩俐、赵又廷、小田切让主演,还会有英国、法国的明星演员参与,是值得大家期待的国际演员阵容。预计明年春天杀青,明年下半年上映。对于近年来不少诗人、作家当导演的风潮,虹影说:“我对电影非常感兴趣,电影和书基本就组成了我的生活,对当导演我也非常有兴趣。”
虹影的多部作品跟上海有关。虹影透露,这份上海情结来源于父亲。“在重庆,称上海人为下江人。我们家以前住的院子里有很多下江人,他们不吃辣椒,要放甜的东西,父亲就是其中一位。父亲一生非常怀念家乡上海,去世之前,他的心愿就是归葬家乡。家里兄弟姐妹说,葬那么远,到时候去看望也麻烦,就没有按照父亲的愿望执行。作为最小的女儿,我没有发言权。但我可以通过小说,让父亲的灵魂回到上海。”
谈好友情 为华西都市报庆生题字
2018年,华西都市报迎来创刊23周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已启动“123好友节”大型活动,更大范围地传递温暖共鸣的好友故事,弘扬感恩共勉的好友情怀,倡导分担共享的好友精神,彰显携手共进的好友力量。对于“好友”和“友谊”,虹影说:“在我眼里,好友可能不是天天见面,一旦见面,就是知己知彼。这种友情是人间珍贵的精神力量。祝华西都市报23岁生日快乐,华西都市报、封面传媒越办越好!”随后,她还专门题字表达祝福。
虹影说,她经常看华西都市报,还在飞机上向外国朋友推荐。“他们问我,为什么要看这份报纸?我说,从这份报纸,可以看到成都人的气质,因为很多人都在看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做新闻很有勇气,敢于报道很多社会事件。”
在媒体处于激烈整合变动的大局下,华西都市报也进行了新媒体转型升级,虹影说,“希望华西都市报在转型的过程中,发扬自身积累的好传统,继续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一份报纸的亲和力,就在于让读者拿起这份报纸就像找到心灵家园一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胡闻文徐思浩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怎样来描述2017年的中国跑圈?或许,“猝死”“替跑”“大满贯”“业余跑者”和“黑人兄弟”这5个关键词能或多或少勾勒出来。数以百万计的跑者继续见证着中国跑步圈这一年来的火爆:路跑赛事IP遍地开...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